从“银行白领”变身“新农人”,不觉间,浦东“扁豆姑娘”王黎娜投身新农村建设已经十余载。当过上海市人大代表,这次又连任市党代表,王黎娜感觉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她认为,疫情发生后,更加凸显出保留乡村风貌、绿色农田,走出有上海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重要性,“作为基层农民代表,希望通过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本轮疫情中,王黎娜所在的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成为上海农产品的保供基地之一。一边是部分市民反映“买菜难”,另一边农民却苦于蔬菜运不出去。自从3月底上海全域静态管理以来,她和合作社员工坚守在保供一线,日夜连轴,为田头和餐桌“牵线搭桥”。
这几天,田里的扁豆陆续成熟了。由于疫情,今年的扁豆少种了一茬。由于销往外地的量减少,收购价降低,很多农民的收入受到一定影响。“尽管如此,有些农民却用本地话对我说,‘国家落难了,损失我们一起担’。”这些话语感动了王黎娜,“普通农民都有这样的觉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做呢?”疫情最困难时,一批“团长”站起来,将农产品送到小区居民手中。当居民们称赞“多亏你们,接下去一周心里都踏实了”“菜很新鲜,真是雪中送炭”……这些肯定让她备受鼓舞,更感受到“新农人”的社会价值。
回归乡村,尤其是这5年来,王黎娜体会到上海农民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小时候大人们经常会吓唬孩子,不好好读书将来只能种地。现在随着新农村建设风生水起,越来越多在城里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回到乡村、反哺故乡,他们给乡村带来新思想、新活力,更带来了发展的新希望。“市党代会报告让我们坚信,未来的上海,不但有摩天大楼的繁华景象,还将保留原生态的乡村风貌。人们将由衷感叹,诗和远方并不遥远。”王黎娜说。
本报记者 宋宁华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孙中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