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邵晓艳 制图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1949年大学毕业照
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孙钧
我国古代,有一些建造地下陵寝、凿洞供人们引水或便利山区居民交通行走的工匠,百姓唤其“土行孙”。一位96岁高龄的学者称自己为当代的“土行孙”,他这就是同济大学一级荣誉终生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孙钧先生。
新世纪以来,我国基建突飞猛进,摘下了无数个世界第一:高铁、公路和城市轨道建设的总里程高居世界首位……拥有世界最长的的跨海大桥、最高的山区大桥,最难挖掘的隧道等。基建强国的背后离不开孙钧的贡献。我国许许多多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如:长江三峡、南水北调、港珠澳大桥……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
孙钧还与业界同行一起,深入岩土学科理论和工程应用基础性研究,使我国这一领域的基建水平早已跃居世界前列,如今,上千项国际技术专利也已远远超越西方发达国家。
1926年
10月3日,生于江苏苏州,祖籍浙江绍兴
1949年
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
1960年 起
在同济大学主持兴办了国内外首个“隧道与地下工程学”专业,拥有国内首批博士研究生(1981年)和首批博士后导师(1986年)
1960-1966年间
率团队建立了“地下结构工程力学”理论学科,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这一子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上世纪80年代起
主持并参与众多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岩土、隧道与地下工程以及特大桥梁工程的勘测设计与施工研究
1991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6年
入选大不列颠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名人录
2015年
获授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奖状和奖章、并获该学会会士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