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中心52楼策划这个展览,是想表达文学应该永远保持时代高度和思想高度。”日前,在“上海之巅”的朵云书院·旗舰店内,“与《收获》同行——《收获》创刊65周年特展”(见上图)开幕,《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如是说。7月5日至8月8日,最高书店里为读者呈现一幅生动的中国当代文学画卷:从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到莫言、余华、王安忆、苏童、孙甘露、金宇澄……展览用丰富的展品、别致的布置和有趣的互动,引发几代作家与读者的共同回忆。
1957年,巴金、靳以主编的大型文学刊物《收获》在上海诞生,一代代收获人延续五四新文化血脉,坚守文学独立品格,“把心交给读者”。本次展览的首个板块——“《收获》与巴金”中,读者将看到《收获》杂志的创刊号和复刊号,巴金为《收获》写下的文字,《收获》编辑部的老照片以及生动感人的视频资料。在这里,可以看到难得一见的躲在文字背后的作家“真面目”——周而复、魏金枝、刘白羽等。
“《收获》与文学大家”板块中,读者可以看到五十多位在中国当代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在《收获》杂志留下的文学印记,还有冰心、冯骥才、余光中、莫言、贾平凹、王朔、余华、马原、王安忆、金宇澄、孙甘露等作家的珍贵手迹、书信、手稿。通过这些颇具个性的字迹和讲究的用词,作者和编辑之间的细致交流跃然纸上。比如王朔在1991年给程永新的信上写道:“稿子已遵嘱作了一番删削,修补。你知道就连医生也很难给自己孩子下手开刀,在我已属咬牙黑心了,但可能仍有余赘……”
展览的第三个板块是“《收获》与中国电影”,一张巨幅海报和一张原著索引图,拼起了《收获》对中国电影的贡献,《茶馆》《日出》《野火春风斗古城》《大红灯笼高高挂》《美食家》《人到中年》《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国无数经典电影的原著小说都首发在《收获》,导演张艺谋曾在《文学驮着电影走》中深深致敬《收获》杂志:“无数出色的影片和电视剧莫不是从小说改编而来。文学驮着电影,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我们一直牢记巴金先生的叮嘱,‘要出人才出作品’。”程永新说。《收获》每年都有一期是专门刊登默默无闻的青年作者的作品,程永新希望今年被疫情延误了的这一期杂志能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据悉,展览之外,还将推出限量版以《收获》创刊号为主题的系列数字藏品、十余种《收获》主题优享套装及纪念赠品,并举办中国著名作家系列阅读和讲座活动,从盛夏一直持续到金秋。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