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一顶帐篷、一堆食物、亲朋好友、拥抱自然。近期每逢周末,青浦、金山、崇明等地方的河湖边、公园里,几乎只要有草的地方就“长满”了帐篷。打开手机,朋友圈里的人们不是在露营,就是在准备去露营的路上。
露营的走红,源于人们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现实需求。由于跨省游受到疫情限制,本地露营活动受到不少年轻人以及亲子家庭的青睐,由此产生了“露营+赏花”“露营+房车”“露营+观萤火虫”等新模式,为旅游市场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并带动了露天市集、休闲场所等新消费场景的提升,相关产业链的从业者忙得不亦乐乎。像在淀山湖畔的一个村庄,周末村里几乎每一条路、村民宅前屋后全部停满来自市区的自驾车。
露营“火”了,有人欢喜有人忧,各种乱象也“浮出水面”:野餐之后满地狼藉,垃圾乱扔、环境破坏、废弃物污染、践踏草坪等乱象纷纷出现,一些露营地附近的村民不堪其扰。即使是一些专用的露营营地,由于没有考虑到火爆的市场需求,配套的移动式卫浴设施数量有限,并不适合大批量人群在目前这个季节入住,一些旅行社原本准备推出的露营产品,因为近期上海持续的高温而暂缓推出。
需求要满足,业态要发展,露营监管“帐篷”也要扎好。不久前,浙江下发了《关于完善露营旅游规范管理的意见》,要求按照“定点”管理要求规范设置营地,对非定点营地进行清理,杜绝市场主体和游客个人随意私设。从上海的情况来看,2017年出台的《经营性帐篷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虽然对帐篷营地的经营基本条件、营地建设和游客的基本服务、特色服务、配套服务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但这个规范只属于旅游地方标准。从上海露营产业的发展以及规范引导露营经济的层面来考虑,还需要通过进一步强化法治监管,推动蹿红的露营经济能够行稳致远。
一顶帐篷,可以撑起“诗与远方”,但帐篷绝非“想搭就搭”,只有厘清露营业态发展“短板”和“痛点”,让露营留下美好回忆,不留一片垃圾,才能更好地推动“露营+”赋能申城旅游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