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凡
在费孝通的乡土人情,施坚雅的基层市场之外,乡村还有我们预想不到的坚韧。因此,有不少人将眼光放在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之外,去探寻乡村抵御不确定性的能力。
就在不久前,师兄苏运升和我说,他在疫情期间为探索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的某低碳民宿设计大赛担任评委。设计圈颇有知名度的青山周平、胡洁、李翔宁、娄永琪也参与其中。在线上平台展开竞赛和评分,乃至产业化落地,大赛激励设计师和高校师生参与,似乎为疫情下的乡村振兴和双碳设计提供了另一条出路。
“生活在这里的人不限于居住在院内,而是处于自然与他人的共存、交织、偶遇之中。”以此为题,收获金奖的才魁团队驱车前往张家口,看过当地破损程度不一的窑洞,牛羊众多而用水困难的实况后,给出了一个原生态与新生态融合的方案。
在新的设计方案中,设计团队利用当地的生土构建的模块,重新成了建筑结构的主体。穿越入口、民宿主体,人们依旧能够感受到窑洞所凝铸的历史记忆。原生草打造的屋顶草甸,和当地植被生态融为一体。设计师构筑的雨水花园系统,高效利用了降水,同时充分涵养了地下水资源。当地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的清洁能源系统,成功接入建筑的电能源后续使用,丰富的生物能源则成为居民冬夜取暖的能源补充,使低碳旅居生活变得舒适。
疫情加速了生活数字化进程,社交被大量转移到网上,构筑在线上的设计需求和解决方案也呼之欲出。“在平台网站显示的地图上,人们通过摄像头看到现实的样板房,并通过平台去深化设计建筑,再进行定制化落地。”师兄谈及比赛的理念,在他的预想中,未来农民只需通过环拍基地,上传数据,就可收获确定的成套乡村建筑设计方案。
才魁说,希望通过使用传统的建造材料、创新的低碳节能技术,结合本地的人文生态,来建立一个新旧合一、天人合一的共生生态群落。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宏大视野之外,这种聚焦乡野具体解决方案的建筑设计实践正在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