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5日 星期日
柳下风来(中国画) 夏天的回忆 别整那些没用的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坚实的“风骨” 第一好茶
第11版:夜光杯 2022-07-19

坚实的“风骨”

王松

翻开这本《风骨》之前,我在脑子里做了很多设想。

舒晋瑜是一位在文化圈,尤其在文学圈颇有影响也很有成就的记者,她本人也是一位作家,那么,她刚出版的这本名为《风骨》的新作品,副标题是“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又是如何追忆,如何思索的呢?换句话说,她是用什么风格和方式来书写这个“风骨”的呢?

让我没想到的是,翻开这本书,一下就读了进去。

可以这样说,对读者而言,这本《风骨》似乎有一种巨大而又无形的吸力。这种吸力还不仅是来自平实而又细腻的讲述语言,同时也来自于作者深入,但并不故作高深的思考,以及她坦诚的表达方式。仅就这几点,面对所追忆与思索的对象,大都是鲐背之年且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学界和文学巨匠,就非常不容易。因此,我由衷地佩服晋瑜。她在记述与这些学人的接触时,给人的感觉并不是记者,也不是简单的采访,这就使她与这些采写对象在心灵上的沟通与碰撞所形成的形而上的时空,已经远远大于采访和接触时的物理时空。

应该说,这种写法也曾有人有过努力的尝试与追求,但很难达到。

尤其面对这样一些学界、文坛的耆宿,尽管晋瑜已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记者,而且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但她毕竟还相对年轻,况且这些巨匠也各有各的领域,但从这本书中不难看出,她与每一位学人的接触以及对他们的成长过程、在各自领域的成就与地位都举重若轻,甚至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从容地讲述出来。这也正是她作为一个记者,实际也是一位专栏作家,与其他同行的不同之处。她的思考与思辨,表述与表达都是以文学的方式,或者说是舒晋瑜式的方式,如此一来也就使她的采写对象有血有肉,给人的感觉呼之欲出。

以我这样一个媒体外行来看,这种“专访”往往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站在采访对象的对面,我问,你答,你说,我记,也就是所谓的“录音笔”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记录得很精准,但有一说一,说一记一,仅此而已。另一种方式则是站到采访对象的角度,感受他的感受,思考他的思考,悲喜他的悲喜,过往他的过往,以自己的心灵去与对方的心灵沟通,而且在沟通的同时发生碰撞。前者,此处不做评判。但我觉得,晋瑜是属于后者。惟其如此,她在这里的追忆与思索才深,且沉,而且饱含情感。

这也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有一种感觉,似乎在随着作者的采写过程,更准确地说是她的笔触,与她一起穿越在不同的也是特定的历史时期。而随着这样的穿越,她所记述的一位位学人,也就真真切切、眉目清晰地出现在面前,他们是巨匠,其实也是普通人。

我试图用一种表现手段来描述作者的这种写法。也许,是用一种像素很高的相机拍摄的黑白照片?朴实,真实,没有刻意的色彩。但似乎还不准确。抑或是用一种工笔的手法画出的写意作品?似乎还不太全面。也许可以这样说,作者是以这样的黑白照片为依据,然后用工笔手法画出的一幅幅写意作品。这,也就是她在这本书中,对一位位学人的追忆与思索。

因此,这是真实,也很坚实的“风骨”。

(《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舒晋瑜著,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