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筑桥中鲜为人知的故事仍将流传 让古桥留住上海的城市记忆 “一里一桥”淡出,水乡气韵如何守住?
第6/7版:上海新闻 2022-07-23
上海现存古桥617处,其中拥有文物身份的459座——

“一里一桥”淡出,水乡气韵如何守住?

小桥流水人家,水乡韵味迷人 郭新洋 摄

济渡桥

鹤龙桥

天恩桥

图表由曹永康教授提供

上海,江南水乡小桥多。数以百计的古桥,堪称本土历史的活化石、海派基因的活档案。本报记者近日冒着高温酷暑,探寻多座上海现存的古桥。

如今,许多古桥及其周边成了市民赏景和纳凉的好去处。然而,也有不少古桥在城市现代化的快速进程中,显得十分孤寂落寞。

本期起,民生调查栏目将与本市高校及文化研究机构合作,不定期推出“海上文脉寻踪”特别报道,带你一起探访城市文化记忆。

济渡桥

桥址:金山区漕泾镇金光村(原水库村)

当年鬼子进村被“团灭”

“济渡桥是座石桥,是上海浦南地区现存仅有的七孔桥,又名‘七星桥’‘七堍头石桥’,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五月,落成于光绪三年(1877年)四月。”金山区档案局征集编研科科长徐晓霞对这座桥如数家珍。近观石桥,年代感十分强烈。徐科长介绍说,桥横跨南横塘西段,南北走向,长43.6米,6墩7堍。桥堍两头各5石级,桥面由4条石合成,宽2.19米,共28块条石,中堍条石长7米。桥离水面5至6米,桥东侧装有木栏杆8柱。桥上石碑藏于凤仙道院,碑文记录了桥的来历和漕泾的形成概况,以及当地的民俗风情,颇具历史考证价值。

关于桥的建造过程,还有一个颇为玄秘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水库是个碧水连天、清波荡漾的好地方。但由于横塘河上没有桥,只有一叶渡舟,进出十分不便,且时有舟覆人亡的事故发生。于是,当地人自筹资金,请来造桥工匠,准备在横塘河上造一座石桥。第一根桥桩才打下去,就被潮水冲走了,第二根桩根本打不下去,这可急坏了工匠们。幸得一老和尚指点,才如期完工。“其实,桥桩之所以能打好,是因为老和尚观察潮水良久,知道半个月后是潮水最缓的季节,而且算准那天有雨,只要桥工们有决心,就能打好桥桩造好桥。为了纪念那位高僧,石桥取名济渡桥”。

光阴荏苒,历经多年风雨侵蚀的济渡桥,难免有破损之处。2005年,漕泾镇政府投资修缮,能工巧匠保留了古桥的原貌,重铸8根柱石,修复塌落河中的东侧栏杆,让古桥重又焕发出往日的容貌。如今这座古桥牢固地横跨着横塘河的两岸,方便了附近居民的出行。

村里的老人陆阿伯告诉记者:“我们村叫水库村,就是因为这里水面多,河流弯弯曲曲。早年间,进村只有过济渡桥这一条路。如果不是我们村里的人,进来了就会迷路,越往里面走越会绕不出来。当年20来个日本鬼子从桥面上打进村,却找不到出去的路,结果全被打死在村里了。”

记者在桥的石柱上看到一副对联,岁月久远,字迹仍然清晰:“拾级道坦荡虹影横波 趁虚便往来鱼盐登市”。金山文史达人高文斌说:“这副对联是说我们的济渡桥像彩虹一样投影在河面上,非常雄伟壮观。有了济渡桥后,这里的鱼市盐市都方便交易了。所以,这副对联勾画出了早年附近百姓的生活和生产的场景。”

鹤龙桥

桥址:闵行区华漕镇诸翟村诸翟西街

传乾隆曾从桥上走过

诸翟原先的建制是镇,以诸、翟两姓得名,古时还一度叫做白鹤村。明清时,村西沿堤多紫藤,故又称紫薇村、紫堤村。这里还是明末抗清英雄侯峒曾故里。蟠龙港华漕段干流水系经过此地。

“原先老蟠龙港上有座古桥,几年前往东移了位置。”67岁的侯能铭是诸翟村村民,在河边长大。他说:“我们小时候,那座桥叫鹤龙桥,可热闹了,骑脚踏车的要扛着车过桥。河里的船来来往往,还有很多脚划船,是从绍兴那里一路划过来的,把绍兴黄酒、梅干菜送到上海来卖。村里的小囡一到夏天就扑到河里游泳,我喜欢到河边摸螺蛳。”

村民口中的鹤龙桥,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现为闵行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蜿蜒曲折的蟠龙港流经诸翟镇,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岸风光。桥梁原位于诸翟西街南侧,于双鹤浦、蟠龙塘的交汇处。这是一座花岗石材质的单跨平梁桥。记者从桥堍往上走到桥顶,共11级台阶,然后走不到10步路又可拾级而下。该桥为花岗石质,单跨平梁桥,略呈南北走向,跨小涞港(老蟠龙港)。桥面两边立有石雕望柱,并装有两道圆木护栏。两侧桥额题刻桥名“鶴龍橋”及建造年月。2008年,有关部门全面修缮该桥,加固整座桥体,修整两边引桥石阶,补全石雕望柱和木护栏。2018年,因河道整治,河面拓宽至40米,影响石桥安全,遂将鹤龙桥向东平移约50米,在河道弯口外侧岔口处落地,作通行和景观一体化处理。

“听我奶奶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过诸翟,还走过这座桥呢。”65岁的侯必荣也是老村民了,他指着新桥边的一座石头牌坊说,自家老宅以前就在这里。牌坊上的浮雕、刻字已十分模糊。据传说,牌坊的主人为当时镇上望族侯氏后人侯益芝的妻子胡氏。侯必荣说:“听我奶奶说,乾隆走过我家门前的小路,听到有哭丧声,就停下脚步,原来是丧夫已多年一妇女,仍日思夜想夫君。乾隆就命人为她立了这个贞节牌坊。”

现在开车去鹤龙桥,导航搜不到,必须张嘴问路人,但十有八九不知道,好不容易问到个本地口音的老人,经他指点从紫堤村大门进入,再沿着西街河北往里开到底。步行的话,可以从镇上最热闹的农贸市场旁的小路穿进去。村里老人喜欢坐在河边长亭里闲聊,他们七嘴八舌地对记者说,老桥搬迁到新址,已经不是过河的必经之路了,河道里的船只也几乎不见了,好在按原样重建的鹤龙桥,还静静地陪在他们身边。

天恩桥

桥址:嘉定区南翔镇沪宜公路大桥头东南约200米

被列为“槎溪十八景”之一

驾车沿沪宜公路行驶,过嘉美路后走辅路,右侧一座三孔石拱桥显得十分静谧。负责周边道路绿化养护的陈师傅说,经常会有人来走走,都是附近散步的居民。这里沿河是一片绿地,过了桥也不通小区,主要就是个景观吧。

天恩桥,横跨于横沥河之上,建于清初顺治年间,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一块记载修桥详情的碑刻,今藏于嘉定区博物馆内。桥体通长近40米,顶部宽3.5米,中孔净跨11米余,拱高6.11米。

“我们家楼下就是这座古桥。”家住南翔镇翔和雅苑的李女士说,搬到这里后,大人小孩都爱到天恩桥上走走。买房子时只考虑这里环境好,来了后才发现,还有一座古桥就在旁边。

“记得小时候乘公交车,在马陆与南翔之间有个站名叫‘真圣堂桥’。”嘉定区博物馆副研究员陶继明说,“从小一直想实地看看真圣堂桥,始终未能如愿。1970年初夏,一天放工后,我骑着自行车来到了真圣堂桥。只见夕阳下的真圣堂桥似一道美丽的彩虹飞架东西,静静横跨在横沥河上。这是一座三孔石拱桥,桥上石板因天长日久被人踩踏,亮得发出暗光,石缝间钻出几株矮而壮硕的树木,加之古藤垂绕,使石拱桥显得更加苍深古老。后来,我从事地方志研究和文博工作,对真圣堂桥的历史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原来真圣堂桥又名天恩桥。称她为真圣堂桥,是因为桥西曾有一座庵院,叫真圣堂。称她为天恩桥,是因为传说古代有位勤劳善良的老石匠,为了方便人们渡河,决定造一座石桥,他的行动感动了天上的神仙。在神仙的帮助下,石桥终于造成了,人们为了感谢天仙的恩赐,取名为‘天恩桥’。”

天恩桥两侧刻有四副对联,其中一副对联写道:“人杰地灵白鹤来飞传胜迹,风恬浪静彩虹耀映镇槎溪”。古镇南翔,古名槎溪。天恩桥是嘉定全境现存唯一的一座三孔石拱桥。半圆形的石拱与水中的倒影恰成月圆之状。陶继明说,待到晚上来观赏,河清月近,尤其佳妙,因此,天恩桥也被列为“槎溪十八景”之一。天恩探梅、亲水平台、杉影浮岛、北园老桂,这是现在围绕着天恩桥建起的几个微型景观,成为周边居民家门口的休闲好去处。

“2006年秋,天恩桥再次重修,复归原貌。桥修得很好,但是,石缝中的树木古藤不见了,古桥好似失去了生命活力,因为这些树木古藤已与古桥共生共荣,融为一体了。如果再修时,让古藤树木再生,该有多好啊。”陶继明感慨地说。

本报记者 王蔚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