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方家骏
上海人把公共澡堂称作“浑堂”。爷爷那一辈人的浑堂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那是一个多彩的小世界,让无数上海人记忆犹新。
平凡的生活自有不平凡的向往,亦有不平凡的内涵。
舞蹈《爷爷的浑堂》以艺术化的手法展现了上海一景,其中洋溢着最朴实、最珍贵、也是上海人最熟悉的祖孙情、舐犊心。顾风庆的作品往往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深情,而在生活化场景中蕴含值得推崇的价值观,则是顾风庆舞蹈创作的一贯坚持——该作品荣获“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在全国平台上获得了充分肯定,这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顾风庆的创作观念中,群文舞蹈的题材选择和风格样式应有别于专业舞蹈,因为它的受众群体不同,社会功能也不尽相同。出于这样一种追求,他始终把眼光落实在最平凡最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浑堂、弄堂书摊、大饼油条铺,还是小笼师傅、装台工人,在顾风庆手下都可以入舞入画,这些作品的素材来自市井,取自上海,不仅真实可感、别有情趣,还以鲜明、质朴的风格形成了对专业舞蹈的有效补充,让群文舞蹈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爷爷的浑堂》以江南评弹的优雅曲调开端,几十秒的一个“引子”便把地域特色、场景氛围、人物关系交待得格外清晰——无多余之描摹,有巧妙之隐喻,为最终的主题呈现作了很好的铺垫。紧接着的舞蹈展开部,场面格外活跃,浑堂的日常尽现眼前。“飞毛巾”是个技术活,是浑堂师傅独创的行业风俗,代入感很强。顾风庆牢牢抓住这一细节,将其演化为精彩的舞蹈,把生活写真和艺术提炼结合得尤为自然。铺着蓝白条纹浴巾的躺椅,是人们对浑堂的记忆,具有辨识度,顾风庆大胆将躺椅铺满舞台,作为浴客的男舞者利用这一特殊道具,形成了高低起伏、或静或动的舞蹈场面,不仅增强了流动性,画面的层次感也很好地呈现出来,这一大胆的创意令人叫绝。
在这一作品中,顾风庆再次显示出善用舞蹈技巧的能力。无论是爷孙俩的双人舞,还是群舞和独舞的相互映衬,都凸显了用舞蹈语汇、技巧来强化主题、丰富表现力这样一个编创理念。以往,我们通常认为,专业舞蹈演员训练有素,技术运用得心应手,而群文舞蹈在动作组合、技巧运用上相对简单。然而,年代不同了,如今群众文化阵营里也拥有大量的年轻表演者,日常的运动生活,良好的肢体能力,足以让他们有勇气挑战有技术含量的舞蹈动作。既然可为,我们为什么不为?无论如何,好的技术手段、适用的肢体语言,有助于主题阐发,都不应该被拒绝。顾风庆在这一点上的思考,是带有突破性的。在他看来,专业舞蹈和群文舞蹈的不同,应体现在题材、视角各有侧重,而不是在技术层面分出高低、划出界线。这一思考和实践,为群文舞蹈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作品的尾声作了很好的点题——同样是温婉的评弹声中,孙儿取来一盆水为爷爷洗脚,与作品引子中爷爷在浑堂为孙儿搓背的情景,形成了首尾呼应的巧妙对接。百孝为先,始于平凡;公序良俗,贵在传承——这才是《爷爷的浑堂》真正的内涵所在。编导所推崇的价值观尽在其中。作为一个仅6分钟的小型舞蹈作品,有意先设伏笔,然后一笔点题,一步到位,不作额外铺张,其结构之精妙,非深思熟虑而不可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才能有永不枯竭的创作灵感,这是观赏《爷爷的浑堂》后,我最深切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