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帮助患儿摆脱特应性皮炎的困扰 中医辨证施治呵护“闹情绪”的肠胃 “房颤规范防治”白皮书发布  助推房颤诊疗织成“一张网” 揭秘手术麻醉  消除患者顾虑
第13版:康健园 2022-08-01

揭秘手术麻醉 消除患者顾虑

本版图片TP

1800多年前,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开启了全身麻醉之路,时至今日,全身麻醉占据临床手术麻醉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很多患者对于全身麻醉的安全性心存顾虑,担心全身麻醉所伴随的风险以及对健康的长期影响。事实上,现代医疗技术之下的全身麻醉总体上是安全的。

全身麻醉分为三个阶段,即麻醉诱导期、麻醉维持期和麻醉苏醒期。每个阶段都会引起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那些病情复杂的老年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跌宕起伏,可谓惊心动魄。这都有赖于麻醉医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始终坚守岗位,严密监测,及时发现惊险预兆,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及时化险为夷。当然,麻醉机的改良、监测设备的提升、围手术期用药的优化,使全身麻醉的安全性有了科技的支持和保障。

麻醉医生化解全麻风险

即使具备各种安全保障,全身麻醉仍然有一定风险,手术前要告知患者和家属,让他们有充分的知情权。在许多经历过全身麻醉的患者记忆里,麻醉医生就是用面罩往自己脸上一扣,自己就立马昏迷过去了,跟影视剧里演绎得一模一样。其实,全身麻醉远没有这么简单。迄今为止,没有一种麻醉药能够解决全身麻醉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由镇静药、肌松药、镇痛药、麻醉药等组成的药物组合才能安全有效。在麻醉诱导阶段,为了配合这套“组合拳”起效,麻醉医生在开放患者静脉后要用氧气面罩去氮供氧,提高患者对气管插管时缺氧的耐受度,原因在于经过这套“组合拳”后,患者的自主呼吸会暂停,甚至心率、血压明显变化,而且从超声诊断仪上可以发现患者心脏明显受压变形,再说气管插管时又会引起患者咽喉部刺激,血液动力学震荡起伏。这些都是导致麻醉风险出现的重要因素。

在麻醉维持阶段,犹如飞机平飞后会受到气流的影响而波动。由于手术既是治疗,又是刺激和创伤,加之个体差异对手术刺激和创伤的耐受度各不相同,导致循环和呼吸系统平衡失调,增加麻醉风险因素。一旦遭遇术中大量出血,更是雪上加霜。那一刻,麻醉医生的工作如履薄冰。

麻醉苏醒阶段也是一道坎。此时手术虽已结束,但患者刚历经一次手术创伤,体质变得很脆弱,麻醉药作用渐渐消失,疼痛不适的感觉开始出现,有时候耐受不了气管导管的刺激变得烦躁不安,甚至挣扎,导致血压飙升,严重的可危及生命。

患者在术中这些过山车似的生命体征变化,好似游走在钢丝上,考验的是麻醉医生过硬的医疗技术和顽强的心理素质。尽管术后患者对此毫不知晓,但确实是全身麻醉的风险所在。

分离麻醉有望颠覆全麻

日出月入杏林中,风起雨落医人行。世界各国的医学家、麻醉医生都在不断探索,使全身麻醉的方法得以改良和完善,分离麻醉将颠覆全身麻醉。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深入,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信号传导更加清晰,触觉、痛觉信号传导更加明朗。脑机接口的接入可以整合大脑皮层各个功能区域的功能,分离传导信号,过滤痛觉信号,使人体对手术刺激无疼痛感、无肌紧张,完全达到手术要求的肌肉松弛状态;调频触觉信号,使人体倍感舒适,愉悦。这就是“麻”和“醉”的分离,兵分两路,对手术刺激无疼痛感、无肌紧张,可以理解为“麻,麻木”;手术时大脑清醒,快乐愉悦可以比喻为“醉,陶醉”。如果达到这样的效果,手术的安全性、舒适性将得以大幅提高。在分离麻醉下,即使施行脑外科、胸外科手术,术中的患者也可以躺在手术台上看电视、玩手机,同时和家人聊天。或许,一场精彩纷呈的电影还没有观赏完毕,一台手术却已经顺利结束。

曹钟强(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麻醉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