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导读 这30年有多难,就有多燃
第T1版:上海旧改三十年走出蜗居 2022-08-01

这30年有多难,就有多燃

7月17日上午,住在梦花街片区曹市弄33弄14号的周玉宝(门口站立者)搬家了,她在这里住了40多年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30载接续奋斗,上海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写下最后一笔。这是历史性的告别时刻,也是了不起的发展成就!

此时此刻,许多故事和画面在脑海中闪回。最清晰的,是今年疫情期间,黄浦区一间6平方米的破旧木屋里,一位老人的面孔:虽年逾七旬,又身居斗室,老人家却体面干净,尤其是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他说,和老伴在这6平方米的天地住了几十年,平时虽然苦,但靠近市中心,每天出去兜兜马路,也自得其乐。没想到这次疫情,被封在家2个多月,“苦不堪言”。

老人的话,让人沉默又破防。这次大上海保卫战中,战斗最惨烈的,就是那些居住条件差的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和城中村。这也是上海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之后,马上重新拉开旧改大幕的原因——不仅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完成本该完成的旧改任务,也是为百姓安康,补城市短板。

“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五年累计已实施改造308万平方米,这一困扰上海多年的民生难题今年将得到历史性解决。”前不久,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开幕式上,当李强同志的党代会报告提到旧改时,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句话为何激动人心?只因上海人都知道其中的含金量,也都明白这背后有多难。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民住房矛盾异常突出,数十万户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平方米,其中3万多户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不足2.5平方米。1992年,上海市第六次党代会要求把旧区改造、改善居住的起点,落在结构简陋、环境最差的危棚简屋上,提出到2000年末“完成市区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改造”,由此拉开了上海中心城区大规模旧改的序幕。

旧改之难,难在资金筹措。从最初斜三地块探索运用“土地批租”形式破解资金难题,到最近3年,上海建立"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的旧改新模式,让社会资本逐步参与进来,推动旧改征收进一步提速,30年来,上海始终用敢为天下先的首创勇气,践行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治理思路。

比起资金,更难把握的是人心。旧改没来盼旧改,旧改来了又怕旧改——补偿与预期存在落差,亲人为利益反目成仇,在人性的试炼场上,欢笑与泪水交织,贪婪与慷慨同在,一座老宅数十个产权人的情节不鲜见,一次调解会开12个小时也不稀奇。

为了“最大的民生”,上海基层干部扛起“天下第一难”,30年持续接力,让阳光照进老城厢的弹硌路,温暖着万家灯火。杨浦区提出“我为亲人搞征收”,黄浦区的“新时代宝兴里旧改群众工作十法”……一场场筋疲力尽的调解,一回回苦口婆心的劝说,一次次与钉子户交心换心,总结出的经验和方法,真实,朴素,动人。“旧改让我成熟,旧改让我无畏,旧改让我看清这世界。”这是年轻一代旧改工作者的心声。有多难,就有多燃。

30年前,上海中心城区旧改始于黄浦区斜三地块,30年后,黄浦区建国东路最后2个街坊征收生效,为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画上句点。始于焉,终于焉,这极富象征意义的细节,不仅让人看到30年旧改的“难上加难”,也看到30年奋斗的有始有终。

当历史翻开新的一页,上海城市更新的重点将转入零星旧改、旧住房成套改造、城中村改造的“两旧一村”工作。工作重心变了,但人民城市的建设,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永无止境。

潘高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