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7日 星期一
鸳鸯湖 希腊圣托里尼岛日出(油画棒) 孟德比玄德矮了半头 有些光阴应当被“虚度” 要双向努力 卡鲁奔山上的遐想
第13版:夜光杯 2022-08-08

要双向努力

——姓名中生僻字之我见

过传忠

我是一名退休老师,在职时每当新学期接受新班级为新同学点名时,常遇到姓名中有不识的生僻字。有的老师就采取了一个取巧的办法,点到不认识的或没有把握的字时,就跳过去,待点名完了,再问:“有没有谁漏掉了?”被漏掉的学生一定会举手,自报家门之后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然而,被姓名中的生僻字为难的不只是教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尤其是电脑的普遍使用,倘若姓名用字过于生僻,那么在许多场合都会遇到障碍,造成困难。

近几个月,在由于疫情严重而导致各类检查甚至封控的情况下,姓名中倘若用字过于生僻,情况就会更为严重。譬如,如今许多场合都要审看核酸检测的记录,记录在哪儿?在“随申码”。可是,有的人名字进不了“随申码”,身份证扫不出。而这是几乎天天要使用的,马虎不得啊。于是有些当事人就求助于新闻媒体,《新民晚报》的“新民帮侬忙”就曾出面协调,替不少人解了难。然而,这不是长久之计,姓名中用字过于生僻的虽然只是少数人,但对于一个有着2500万人口的都市,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来说,绝对数就绝不能小看了。于是,许多人呼吁有关方面协调各方,建立统一的字库,就确实迫在眉睫,必须尽快提到日程上了。

然而,转念一想,这种状况是怎么造成的?根源在于何处呢?应该说是在于起名者一方。谁让你用那么生僻的字呢?姓氏先不说,是祖上传下来的,名字总是自己一方起的吧,或父母亲属,或老师、前辈,乃至央求名人,不管谁起,你或者父母总是同意的吧?

中国人的姓名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情况相当复杂。就从近代说起吧,有叫“阿狗、阿毛”的,有叫“老大、老二”的,这大约都是一般人家;更多是用“富贵、发达”或者“太平、安康”的,表达了一种愿望;也有叫“建国、援朝、文革”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些一般都不大涉及生僻字。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要不同凡响、标新立异,一种是要显示文化修养,尽往故纸堆里去翻拣。譬如,女孩子名字里喜欢用女字旁的字,以前多用“妹、娣、娟”之类;后来为了避俗,逐渐改为“娜、媛、姝(shū)、妭(bá)”等字,有的就不大好认了,但字典上、字库里还能找到;待到用上“媕、姼、媆、姌”之类,就让多数人为难了,有的字库里也找不到了。

当然,情况也有变化,如“赟”这个字,以前很生僻,但它“有文有武又有钱”,用的人多了,就传开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人喜欢用繁体字和异体字,如“暠、昚”之类也有人用了,自然是够生僻的;如“韻”已统一写成“韵”,仍坚持用就有些自找麻烦了。

至于说到姓,那就更复杂了。我建议能否仿照地名用字,把一些生僻字并掉、取消。如“瀋阳”改为“沈阳”,“盩厔”改为“周至”,这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了,也用得不错嘛。其实,大寨的“寨”,原是“砦”字,后为推广改用“寨”字也就行得通了。当然,姓氏改字是件大事,要发动各界人士充分讨论,谨慎从事。

这里对姓氏使用一方谈到较多,因为这是问题的根源,而且尚未引起广泛重视。

譬如,公安派出所在姓名登记、发放身份证时就应当引导和把关。当然,最好是在改造统一字盘的同时,像有的国家那样,制定一份“姓名用字范围表”,可由易到难,把用字分为“常用”与“非常用”两类,后者再划分为“较生僻、生僻与极生僻”等类别,采用“通用、不提倡用和禁用”等不同态度对待,至于表外的字,就一律不予理睬了。这是一项大工程,望有关方面为民造福,付诸实践。

总之,要双向努力,这事才能办到、办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