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华雯回应  改善沪语环境,尽我所能 此生不负淮剧情
第9版:文体新闻 2022-08-08
沪剧团为何要排演上海方言话剧?

华雯回应 改善沪语环境,尽我所能

宝山沪剧团的试水之作——上海方言话剧《雷雨》首轮演出获得不俗反响,第二轮将于8月31日至9月2日亮相天蟾逸夫舞台。日前,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在被问及为何要冒险去做这样明显会有争议的探索时,她直言:“过去我们总琢磨着如何改变沪剧现状,觉得传统戏曲面临时代挑战已经很艰难了,但如今我们或许要直面更残酷的现实——沪语大环境的削弱。要是大家连上海话都不说了、听不懂了,还谈什么沪剧的未来?”

试水上海方言话剧,华雯自诩“人间清醒”:“像我们这种靠‘上海闲话’吃饭的人,就应该将眼光放得更远、视野放得更宽——沪剧是依托沪语发展的戏曲剧种。沪剧要振兴,前提是沪语大环境要振兴。为此,任何有助于沪语推广的努力都是值得去做的。”

华雯说:“其实早些年沪剧学员招生,就已经到了要跨江招募的地步。找来的学员上海话都是从头开始教。这几年,不但上海本地小囡不讲上海话,就连中老年人也因讲多了普通话,方言有退化现象。你说,要是大家连上海话都不说了,沪剧真是没戏唱了。”

如今剧团的生存现场,华雯心里门清:“我们团看家戏不少,宝山区政府对我们也一直关爱有加,演演保底戏,加上政府补贴,饿是饿不死的,但就是会被市场边缘化,逐渐和如今的年轻观众脱节。”华雯搞《雷雨》,定位上海方言剧,拿走了所有的唱,她期待的是新观众:“我们一步步来,从沪语入手,让上海味道一点一滴浸润他们的生活。我相信阿拉上海声音的魅力,也相信喜欢上海的人必然也是喜欢这份调调的。”

虽然是本着播种先培土、养戏先改善环境的目的,但戏迷也不无担心,会不会今天做做话剧、明天试试音乐剧,就此忘却了振兴沪剧的初衷?华雯表示:“那是不可能的,我们最终目的就是为沪剧在当下找到一条出路。现在的所有探索都只为能寻到和当下年轻人对话的途径。”

华雯对沪剧未来的想象,是尽可能朝着沪语音乐剧方向发展。她认为,沪剧是年轻的剧种,它没有程式化表演的框框,相对其他传统剧种更为生活化,应当更易随着时代趋向时尚,“为何不能试着打破原有的板腔体,借鉴音乐剧的做法?这样的试验不一定成功,但不跨出第一步,就只能坐以待毙、等待时代的抛弃。”

天蟾逸夫登场后,《雷雨》还将辗转大宁剧院和浦东群艺馆。这几日,华雯带着主创演职人员将《雷雨》反复打磨。而那一台具有浓浓氛围感、贴合年轻人胃口的悬疑风舞美,也将尽数保留。华雯说:“马上要开启巡演,一度想要个简约版舞美,试了几稿都不满意,就只好全数搬走,哪怕装台一装两天也认了,质感最重要。”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