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文
可园之妙,实出意外,那日去访沧浪亭,无意中受一位老苏州点拨:“倷阿是苏州人?倷觉得可园比沧浪亭那亨?”
听其言,可园之妙竟在沧浪亭之上。两园仅一墙之隔,门当户对,隔水相望,仿佛并蒂莲花。
自幼生活在苏州,后又几多逗留,居然不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可园,不觉自惭形秽,当即欣然去访。可园门票25元,比苏州四大名园之沧浪亭高出5元,何故?对曰:“可园乃苏州现存的唯一书院园林。”
苏州园林讲究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大抵以粉墙与花窗来掩映山水美态,让你感到疑无路时,绕过影壁,豁然开朗的美景才宛然在目。可园却是一个例外。
举步入园,一览无余。眼前便是一池清水,湖面似镜,水波不兴,倒映出亭台廊榭,晃晃悠悠,一时难分真伪虚幻,令吾如入佳境。
经花径长廊,迂回曲折,漏窗借景,有说不尽的雅致。这才明白可园虽似小家碧玉,却呈仪态万方之美,在苏州园林中别具书香古韵,何其妙哉!
可园仅四亩半许,但其历史比苏州众多园林更为悠久,它最早成园于五代,为吴军节度使孙承祐别墅。北宋时为沧浪亭一部分,南宋名将韩世忠辟为宅院,号“韩园”。清沈德潜在此重建园林,名“近山林”,又名“乐园”。清嘉庆九年江苏巡抚汪志尹在乐园与白云精舍原址上创办正谊书院,成为晚清首个佛教寺庙与园林混合的公立书院。道光七年,学者梁章钜重加修葺,根据儒家“无可无不可”之意,易名“可园”,并规范“正谊书院”的空间格局。梁章钜文学根基深厚,作诗文近70种,为中国楹联学的开山之祖,沧浪亭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为他所集。清学者朱珔在正谊书院讲学,作《可园记》喜曰:“可观鱼,可赏荷,可听风,可观月。”
漫步可园,处处见“正谊书院”的书香特色。名人题字触目皆是,走廊上额“天光”“云路”,两个圆洞门上砖额尤其有意思,一曰“小西湖”,一曰“四时风月”;令人回味。“一隅堂”堂前植梅百余株,皆同治年间黄彭年办“学古堂”时所栽,见古梅枝条随意而为,有的恣意,有的灵动,有的纵情,或伸或垂,或仰或依,煞是悦人眼目,令吾欣欣然也。
“学古堂”与“濯缨处”隔院相望。从“濯缨处”出来,便见“坐春舻”,如一小舟浮于湖上,好不逍遥自在。向北便是可园主厅“挹清堂”,此堂面阔三间,四面通透,南面为落地长窗,东西有隔扇,为正谊书院教学与待客之所。厅堂内有一对联:“检诗书百卷近今博古,赏池水一泓正本清源”。北墙为一排古色古香大书橱,端放若干线装古籍,平添儒雅之境,相传林则徐、李鸿章在此讲学。
行走于可园的曲廊之中,风过芭蕉竹林,宛如丝竹之声,有点迷离,也有点陶醉。再访博约楼,原是藏经阁,曾收典籍八万余卷,分供东汉大师郑玄与南宋大儒朱熹之画像,有楹联为证:“送青排闼,看近水远山,清风明月;据典引经,有楚骚汉赋,朱注郑笺。”
姑苏诸多小园林几经沧桑,几度兴衰,仿佛如红尘中的佳人几进几出,终于似明珠出土,流光溢彩。逛一逛书卷气浓郁的可园,花木书香,古韵悠悠,此乃可园书院之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