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上海交通大学“行知”社会实践团跨越3500多公里,从东海之滨踏上了雪域高原,怀着敬畏之心,搭乘一段“天路”列车,探访川藏铁路沿线城镇。西部热土令人期待的未来,冲淡了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激起了这群交通、设计专业年轻师生心中的澎湃。
登上早班拉林列车
早上8时,实践团登上了绿色的复兴号,从拉萨站出发驶向林芝。3个半小时的车程,蓝天、群山、河谷、沙洲,窗外的风景帧帧如画。学生发现,列车上游客和当地旅客人数对半。列车长告诉大家,拉林线已成为当地百姓的日常交通工具,为居民架起了双城生活的桥梁。“听说拉林线的一等座卖得比二等座好。拉林线全长435公里,一等座206元,相当于不到5毛钱一公里,定价实惠,很受欢迎”,团长冯粤说。
去年6月通车的拉林铁路,克服了无数建设难题,实现多项技术填补行业空白。交通专业研二的陈志翀告诉记者,此行实践团走访了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在川藏铁路创新中心了解到很多铁路人勇于吃苦、精于创新的故事,亲自乘坐列车更加感受到这项惠民工程背后的不易。
期待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此行带着研究课题入藏,除了深入沿线城镇,走访调研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和运营单位。站点周边开发是研二学生赵子鉴的研究方向,他留心收集了不少拉林线站点信息,“林芝站正处于开发初期,如果挖掘历史人文内容,结合周边乡镇开展旅游主题产业开发,林芝也有很大的空间。”
“川藏铁路建成后,不仅提供了一种高效的交通方式,也会成为品牌,激活节点城市带动区域整体发展”,城市设计和智慧城市研究方向的研一学子杨行智也想到了旅游开发,“或许如同四川铁路的‘熊猫专线’,川藏铁路也可以打造自己的IP。”
“第一”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团发现,规划者和建设者始终以环境保护为第一要务。“大家都明白生态的破坏是不可逆的,科学、绿色的施工是影响久远的”,交通运输工程系助理教授张志鹏认为,川藏铁路还有10年左右的建设期,西藏将迎来区间逐步发展的过程,如何将地区规划、生态保护结合,实现城乡动态发展,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此行为师生观察和思考川藏铁路对西藏发展提供了学科交叉的多元视角,我们也将对西部协调发展做出更深层和前瞻的思考,带到之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去。”
千里结缘持续关切
“行万里路,知中国情”是“知行”实践团名称的由来,博士生黄煜傑介绍,这支队伍已连续五年踏入雪域高原。此行团队还携手西藏农牧学院,开展上海交通大学-西藏农牧学院结对互助。当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团委书记梁晴雪将“社会实践基地”牌匾交给西藏农牧学院团委书记白玛卓嘎,一场承载深厚友谊、更具长效机制的互助拉开帷幕,两校师生将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技能培训、答疑解惑、精准帮助。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