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正向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方向迈进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临港中运量1号线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问题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本报记者 宋宁华 杨欢
上海,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临港,上海地理上的最东南。
听潮而起,迎风而翔。三年前,中国(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落子于此。布局洞察风云,拼搏一着不让。三年之后,一座开放创新的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已蔚然成势。
今天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揭牌三周年的日子。在短短三年时间里,临港经历了两轮严峻疫情考验,依然逆势飞扬,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也堪称亮眼的成绩单:2019年至2021年,临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3%,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3%。
临港新片区滨海而立,形如箭镞。一经发出,势不可挡。今年是临港新片区“三年大变样”的第一个决胜之年,到2035年,这里将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这张新时代的特殊“王牌”,发展前景攸关全局。
特别开放:见证历史,更书写历史
临港新片区3周年前夕,记者走访临港管委会和部分企业,感到每个人共同的特点就是“忙忙忙”。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办公室里,行军床成了“标配”,“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成为常态。
对于临港新片区的“拓荒者”而言,每个人不但见证着历史,更书写着历史。在临港新片区成立之初就明确定位,增设新片区不是简单的原有自贸试验区扩区,也不是简单的现有政策平移,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每项制度创新背后,都是团队默默付出、不懈努力的成果。
“以外资班轮船公司沿海捎带政策落地为例,在国际上没有先例,属于我国主动对外开放的创新探索,相关政策放开是否会影响国内沿海运输经营?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港口枢纽能级?目前没有成熟的案例可以参考和借鉴。”临港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管委会从企业需求出发,有针对地开展创新和探索。在各方努力下,国务院于2021年1月发布了《关于同意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实施有关行政法规规定的批复》,允许外资班轮船公司开展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与上海洋山港之间,以洋山港为国际中转的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2022年5月,马士基公司顺利完成首单外资班轮沿海捎带业务落地。
“外资班轮沿海捎带业务落地,是国家更好发挥临港新片区作用、推进国际航运领域开放突破的重要举措,彰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特殊综合保税区处(航运处)负责人林益松说。
更高水平的开放,为临港新片区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3年来,新片区签约项目1196个,总投资6556亿元。其中,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新增企业1300多家,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8%,经营总收入年均增长21%。
特殊功能:“无感监管”让企业“减负提速”
2019年金秋时节,距离临港新片区挂牌不到3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对新片区建设提出了“五个重要”的新要求。“五个重要”,道出了临港新片区建设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特殊综合保税区的核心内涵。
如今,临港新片区的“四梁八柱”已经基本搭建完成。3年来,新片区初步形成了“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内容的制度体系,《总体方案》78项任务完成了90%,国家、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出台各类政策260余项,形成全国和全市首创性创新案例87个。
“放得开”的前提是“管得住”,特殊监管是压力测试的关键一环。2020年5月,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揭牌,成为全国168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唯一一个特殊综合保税区,也是我国目前开放程度最高、改革力度最大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记者在临港新片区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一体化服务平台”)看到,弧形的偌大屏幕上,实时显示出洋山港运转情况等。按照绿色、黄色等不同标识,每一辆进区的车辆、船只情况都一览无余。上海自贸区成立后,曾推出“先入区后报关”的新型海关监管模式。而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通过“量身定制”,企业实现了“不报关即可入区”的“无感监管”,璞擎电子是这项制度创新的受益者之一。
2021年8月,全球电子产品维修行业领先企业——加拿大天擎国际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上海璞擎电子全球维修项目正式入驻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由于璞擎电子开展的是两头在外的保税维修业务,维修原材料主要来自于海外,而且保税维修需要细化到料号级管理和按照工单核销,如果按照传统的账册管理方式,很难一一实现对应。”有关负责人介绍,有了“一体化服务平台”,为璞擎电子定制了海关信息化管理模块,将企业相关生产数据实时接入一体化平台。平台根据监管需求,实时抓取所需数据,由此开辟了“保税+全新业务模式”的发展新篇章,使企业切实感受到改革创新的“减负提速”。
特快速度:集聚前沿产业发展动能
近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宣布第100万辆整车下线。2019年1月7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工,仅用3年就实现从1到100万辆的突破,产业链本土化率已超过95%。这意味着,特斯拉“落沪”后,带动了周边汽车产业链的升级转型,形成了汇聚电池、汽车芯片、自动驾驶系统、汽车内饰、精密加工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全生态链。
特斯拉来了,上游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跟着都来了。临港新片区有多家特斯拉上游供应商,均落在超级工厂周边一带。有的组装显示屏、仪表盘、空调等零部件,有的开发驾驶舱模块系统结构;还有企业是生产新能源汽车关键零组件……其中部分企业早已落户临港,凭借自身技术实力与地理位置优势获得特斯拉青睐;更多企业则是在拿到订单后,决定入驻临港新片区。
在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看来,把产业链长、辐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引进来,会起到“火车头”作用,带动整个产业链。目前,智能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临港新片区首个迈过千亿元级规模的前沿产业,3年时间,产值从300多亿元跃升到现在的2000多亿元。
“经过3年的努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汽车向临港新片区集聚的态势已经形成。”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介绍。8月18日,《临港新片区大力培育人工智能产业行动方案(2022-2025)》发布,临港新片区力争到2025年,集聚自动驾驶、智能终端、智能芯片、软件信息、数据服务等人工智能企业500家,相关产业规模攀升至500亿元,努力建成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国家人工智能产业重要集聚地。
昆仑芯科技今年与临港新片区签约,设立上海研发中心,重点开展昆仑芯系列芯片研发,并以AI通用芯片领域的优势,在临港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区。在昆仑芯科技CEO欧阳剑看来,临港新片区的互联网、智慧城市、智算中心、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智慧+”产业,为昆仑芯产品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
“在临港,我会联想到大洋彼岸的半导体重镇奥斯汀,英伟达、英特尔、三星等巨头都在奥斯汀布局了研发中心。”欧阳剑表示,临港新片区大力发展的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也是昆仑芯的核心业务方向,未来与临港企业合作,高算力AI芯片助力企业高效研发,同时,前沿应用也可以反哺芯片研发和迭代。
特优体验:落“沪”安家就业快人一步
乘地铁到滴水湖,醒目的标语让人怦然心动:在临港落“沪”快人一步,在临港安家快人一步,在临港就业快人一步。“新片区带来新希望,在临港,快不仅体现在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发动机上,更体现在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吴杰说。
曾经地广人稀的临港开始堵车了,而条条大路通临港的未来并不遥远。今年6月,临港大道(G1503-两港大道)节点改造工程开工,将于年底通车,届时将形成新的新片区对外交通主通道。构建高效畅达、便捷绿色的综合交通网络,到2025年,临港将实现“15分钟到达浦东枢纽、30分钟可达龙阳路枢纽、60分钟可达虹桥枢纽、90分钟可达长三角毗邻城市”的目标。
临港之“特”,还体现在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上。3年间,新开办了上师大附属浦东临港小学、建平临港中学等13所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各阶段的学校密布在临港主城区与各镇中,其中不乏上中东校、明珠小学、冰厂田幼儿园等名校。大伙开玩笑说,南汇新城“处处都是学区房”。
陈明伽和妻子是上海海事大学的同学,毕业后在临港安居乐业。他说,临港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这里空气很好,孩子读书不用愁,年轻人买房负担也不重,很适合打拼,会有归属感。”
有人说,临港新片区是创业者的城、就业者的家。这里充满“国际风、未来感、海湖韵”,生活舒适而惬意。东海之滨,一座智慧、低碳、韧性的现代化新城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