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如何应对极端天气 台风“轩岚诺”来了,申城严阵以待 上海Ⅳ级响应 强化防台风措施
第5版:上海新闻 2022-09-04

如何应对极端天气

马丹

超强台风“轩岚诺”和冷空气联手,为火热的天气画上了一个休止符。尽管今年关于“史上最热”的话题,暂时被封存为一段记忆,但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思考,却迫在眉睫:应对越来越频发的极端天气,我们究竟能做什么?

原以为经历过2021年“有史以来”最热夏天的美国,在2022年又遭遇了43个地区创下“最热7月”的新纪录。欧洲同样是“高烧”绵延不断,导致多国野火肆虐。而我国则经历了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无论是范围、时长还是强度都少见的极端酷热。科学家不断警告:这是人类史上地球的一个全新时代,极端高温很可能只是气候危机的冰山一角,天气极端性会越来越强。

自古以来,人们与自然灾害的斗争,必然是个认识不断深化、机制不断健全的过程。这几年,气候变化常提常新,人们对极端天气早已不陌生。但是,在发展日新月异的城市空间里,灾害可能会以新的方式出现,城市发展规划、建设布局和相关治理的漏洞和问题都会在遇到极端天气时暴露其最脆弱的一面。比如,郑州暴雨就曾暴露出城市在抗涝、应急等领域的诸多短板。又比如,今年极端酷热引发的城市用电紧张等难题。

其实,早在2017年,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就被我国提上日程。然而,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或许让过去基于“正常”城市气候条件设计的适应方案失灵了。应对适应性不足的问题,已不能光凭城市规划专家的一己之力,是时候多部门联手共治了。

一方面,自然要采取碳中和、减排等减缓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在减缓措施生效尚需时日的同时,城市和人类要达成广泛共识,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做好预案对抗可能发生的灾害风险,不断根据新的气候学研究调整城市的应急预案,让应急机制始终在线。除此之外,加大数字化、智能化的投入,让能源利用更智慧、精细。

不管怎样,气候变化已是正在发生的事实,人类只有立刻行动起来,才能给未来争取生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