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中国智慧港口闪耀地中海东岸
第10版:海外员工看中国老外讲故事/特别报道 2022-09-07

中国智慧港口闪耀地中海东岸

由上港集团建设和运营的以色列海法新港一期码头

在“一带一路”的美丽“丝带”上,一颗璀璨之星正点亮地中海东岸——由上港集团建设和运营的以色列海法新港,自去年9月投入使用以来,正以高度自动化、现代化的港口作业能力在国际航运版图中发挥全新的作用。

蜕变的能量来自中国科技。海法新港是我国企业首次向发达国家输出“智慧港口”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今年上半年,海法新港的集装箱吞吐量累计超过15万标准集装箱,船舶作业效率快速提升。作为以色列近60年来新建的第一个港口,新港的建设运营也必将成为上海与海法两座城市共同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携手共进的鲜活案例。

以色列海法港,是以色列北部的交通和工业中心、地中海沿岸的铁路枢纽,在国际航运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节点港口。

6年多前,上港集团获得海法新港码头运营权。海法新港,也是以色列60年来的第一个新码头。

3年前,38岁的塔尔·戈德斯塔因成为以色列海法新港码头公司的人事部经理。“我是一个愿意接受新挑战的人,我为能在上港集团工作感到十分自豪。”

去年9月,以色列海法新港开港。蔚蓝色的地中海东南岸,红白相间、巍峨雄壮的桥吊一字排开,铭牌上“上港集团”字样格外醒目。海法新港站上世界港口业的舞台。塔尔认为,海法新港对以色列港航业带来积极变化。“最大的改变将是以色列的政府码头地区性的垄断将被打破,海法老港不再是以色列北部地区港口垄断者,以色列经济对高效优质的港口有了更高的期待。”

加入上港集团之前,塔尔对中国基本不了解。加入上港集团后,塔尔多次拜访中国,对中国的兴趣与日俱增。“我接触到了中国的人民、文化、美食,还有难以忘怀的美景。我对中国的文化、城市发展以及强大的基建能力感到十分震撼。”

当塔尔第一次参观上港集团洋山港区时,东海大桥的壮丽英姿和洋山港的磅礴气势,尤其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井然有序、智能技术、高效运作,让他这个港口从业人士感到十分惊讶。

塔尔参观了上海朱家角古镇,还去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以人民都曾遭受过屠杀,中以人民经历了相同的磨难。我对这段相似的历史理解更加深刻。”

当塔尔刚在上港集团工作时,一些朋友因为不了解中国对他在中国公司工作感到担忧。“中以文化差异仍然存在。当我们面临文化差异时,需要取长补短和求同存异。”塔尔说,在西方文化里,个人的目标比公司的目标更重要。但在中方企业里,员工将个人目标融合进公司目标中,并且把公司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更重。“在我们公司,中方员工为实现公司目标,全力以赴,无私奉献。这种差异是很明显的。”

加入上港集团后,每到中国新年,塔尔都会组织各种庆祝活动,“这让中方员工感到骄傲和满足,同样重要的是,也能让以方员工了解中国文化。” 本报记者 叶薇

“上港红”树起“中国标准”

2021年9月,以色列海法新港比预定时间提前1年建成。当第一箱货物被稳稳吊起,已在海法奋斗3年多的海法新港总经理缪强百感交集:“上海港的第一个海外码头用短时间在发达国家建成了!”

2021年1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通电话时指出,中以经济优势互补,一些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以色列基础设施建设,许多以色列创新企业到中国落户发展,双方合作打造了海法新港等标志性项目,创新成为两国关系的亮点和助推器。

时间回到2015年,上港集团经过激烈的竞标,从多家国际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海法新港码头的建设运营权。积极走出去,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全球影响力和资源配置能力,这是上港集团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码头建设的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难题一个接一个。就拿桥吊的这一抹红来说,按照当地相关标准和规定,项目桥吊和轨道吊的颜色必须为“橙色+白色”,而不是上港集团传统的“红色+白色”方案。团队通过举例说明和解释,最终还是改变了以色列当地传统的标准。如今,红白相间、巍峨雄壮的桥吊在地中海东南岸一字排开,铭牌上“上港集团”字样格外醒目。

起初,以方团队认为,轨道吊基础必须打桩。为说服以色列相关管理部门采用“中国方案”,团队邀请当地工程师去上海港考察,并让设计单位准备了翔实的资料。当工程师到达上海港后,非常惊叹上海港的建设,翔实的数据和上海港码头堆场实际说明,彻底说服了以方人员。最终,以色列相关部门同意了海法新港轨道吊基础不用打桩的方案,节约了时间和经费。

复刻上海港“智慧大脑”

今年3月的一天,海法新港遇到开港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危险品及大件复合作业工况。装载35个爆炸品、25个大件的货轮已靠泊就绪,船员们聚在甲板上等待。作业开始,35辆外集卡在道口完成车辆状态核验等安全流程后,在安防人员的指挥下井然有序驶入作业等待区域。

桥吊远程操作员是名当地技术出众的阿拉伯人,在中方带教人员的监护下一丝不苟地完成卸船作业任务,整个作业过程持续了约3个小时,按照预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完美收官。同样的场景,在洋山四期工程已是司空见惯。

海法新港一期码头年设计吞吐量为106万标准集装箱,配备桥吊8台,轨道吊22台。而包括桥吊、轨道吊这些“庞然大物”的操作人员在内,整个码头的运营团队只有150人左右。海法新港建设和运营移植了上海洋山港四期积累的技术成果和成熟经验,全部使用“中国大脑、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中国标准、中国服务”,核心系统是上港集团全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自动化码头操作系统。新港每台自动化桥吊目前已经具备每年装卸20万个标准箱集装箱能力,操控这样一台长达百米的巨型桥吊只需一人。轨道吊也使用了类似的自动化技术,传统轨道吊每台都需要一名操作人员,而新港22台轨道吊只需4名操作员。

疫情下,海法新港建设捷报频传,先进的轨道吊基础建设技术、自动化设备技术等带有高新技术含量的“上港方案”,让以色列港口工程界称赞不已。

中外员工合力创造新奇迹

为全力推进海法新港项目,上港集团组建了以色列公司,从各单位抽调精兵强将参与建设工作。“2020年开始的疫情对我们影响很大,当时我们从上海带了一个集装箱的防疫物资。但从疫情开始到现在,码头建设没有停过一天。在巴以冲突最厉害时,我们也始终坚持在这边工作。”

缪强介绍,海法新港彻底颠覆了以色列对集装箱码头的认知,极大改善了物流环境,对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地员工也为自己能在上港工作感到自豪。“目前我们招了近百名以色列员工,从零开始培训,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我们还编写了教材。现在,很多员工都能在中控室独立操作。我们每个月还有家庭日活动,一些员工的家属看到他们能在新港操作这么大的设备,都很自豪。”

中外员工一步一个脚印,擦亮了海法新港码头这张醒目的名片,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奉献智慧和力量。新港岸上那8台崭新的巨型桥吊,正不断演绎新的传奇。 本报记者 叶薇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