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以色列人塔尔加入上港集团之前,对中国基本不了解。成为上港集团一员后,他多次拜访中国,对中国的兴趣与日俱增。
从陌生到熟悉,从好奇到探究,从拒绝到喜爱,这背后并没有什么功利色彩,而是一个普通的外国人,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去看、去感受的结果。正如塔尔所言:“我接触到了中国的人民、文化、美食,还有难以忘怀的美景。我对中国的文化、城市发展以及强大的基建能力感到十分震撼。”
不断“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上海企业,日益庞大的海外员工群体,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和他们的亲朋好友,对中国产生类似的情感。
去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本报联合推出《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百集融媒体产品,全网播放量突破16亿,成为现象级产品,火爆一时。今天,本报再次重磅推出《老外讲故事》第二季——“海外员工看中国”百集融媒体产品,邀请包括塔尔在内的100位不同国度的海外员工,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讲述自己在中国央企和上海企业海外分公司的见闻、与中国人交往的动人故事,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与认同。
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这些年,西方政客为了打压阻挠中国发展,蓄意抹黑孤立中国,西方媒体也惯用偏颇的视角、诡异的滤镜,挑动意识形态之争,蒙蔽外国民众的双眼。如何才能廓清迷雾,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接受中国、喜爱中国?中国企业的海外员工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的特殊身份、亲身经历,让他们的表达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容易被当地民众所接受。
我们常说,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心相通,就是心灵沟通和价值认同。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如何才能知心?为了同一目标精诚合作、共同努力,可能是增进了解和互信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中国在海外的企业,在当地打拼事业、开拓市场、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给当地发展作出贡献、带来机会,这就是增进了解和互信的一个美好起点。
当外籍人士不断在合作中亲身感受中国人的勤劳勇敢、无私奉献,领略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源远流长,了解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远大志向……他们肯定会发自内心地产生尊重和认同。当他们大声说出对中国的爱,就有了今天这100集的融媒体产品。
给自己起了一个充满东方韵味的中文名字的意大利姑娘马慧心,加入东航后让她印象深刻的一次航班,是2020年3月12日的MU787航班——只有9位乘客,却携带了31吨行李。这是首个中国援意医疗专家组和他们带去的防疫物资。
而当马慧心了解到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意大利是第一个派出专家组施以援手的国家时,她更受震撼:“这让我理解了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也被中意两个文明古国的绵长友谊所打动。”
上汽欧洲法国分公司的员工朱立安·罗伯特说,以前,法国人大多认为中国只是一个大工厂,是一个制造大国,但现在,中国在欧洲人的印象中已经从世界代工厂,转变为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不断地在未来研发上投入、引领行业的全球技术研发工厂。
新加坡人贾亚加入上海隧道工程(新加坡)有限公司后发现,员工家庭有任何问题,公司总会提供支持和帮助,“中国公司给人的感觉,比许多西方国家的公司更加温暖,犹如一个大家庭”。贾亚还特别喜欢读中国哲学家老子的名言:“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在当今世界依然适用。”
是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海外员工看中国”只是一个开端。当开放的中国日益走向世界,世界也有了更多途径和方式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故事”“中国道路”“中国奇迹”。未来,也一定会有更多的外国人用亲身经历打败傲慢与偏见,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