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笔筒上的《闰中秋月诗帖》
青花笔筒上的兰花图
◆简 平
我收藏了一个青花笔筒,是由“文卿草堂”的掌门人、上海当代瓷器艺术家董华彤制作的。这个笔筒无论在造型还是在花纹装饰上,都别具一格。
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为筒状盛笔的器皿。有关笔筒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三国时期,那时造型相对简单,少有大的变化。可到明代时,由于世局不稳,文人乃逃避现实,追求生活中的美器,于是作为案头文具中最具装饰性的笔筒,备受追捧。当时最受欢迎的笔筒大多取材于黄花梨,因为黄花梨木性稳定,不易变形,况且分量较轻。董华彤制作的这个笔筒即取形于明代黄花梨笔筒,外形端庄大方,体型匀称,底部的三个撑脚于稳定中又有棱角,表现出一种傲然独立的文人气质。
此笔筒在花纹装饰方面可谓费尽心机,由字与画两部分组成。对于文人而言,字画自然是凸显其品位的。笔筒采用了兰花图。文人爱兰,历来把兰花看做是卓尔不群、高洁典雅的象征,如同屈原在《离骚》一诗中所写:“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笔筒所绘的这枝兰花图案简洁,没有惹眼的艳态,没有硕大的花叶,质朴文静,而在制瓷过程中,着重展示了青花的魅力,釉白中泛蓝,鲜艳却又克制。字则选用了宋徽宗赵佶闻名于世的书法作品《闰中秋月诗帖》,这是“瘦金体”的典范作品,也是宋徽宗书法作品的代表作,字体细瘦如“筋”,舒展飘逸,挺拔有力,气韵生动且不失腴润,不但衬托出诗句本身的意境,也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书卷气息。笔筒很巧妙地在字画之间放上了红色印章,使整体布局在并不宽大的空间里获得疏朗感,直观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留白审美。
这个青花笔筒最值得称道的是其材料全部采自原矿原釉,且为传统配方,没有添加人为的化工作料。由于原矿为半生矿,因此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会发生不可控制的自然而多样的变化,导致一方面成品率降低,另一方面成品看上去不太纯净,但却因此更加珍贵,更加耐看,温润如玉,气象万千,有一种自然天成、原汁原味的感觉。这也便是作为“非遗技能工匠”称号获得者的董华彤,在创作上对千年瓷韵的艺术追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