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广告 警花谢明萱“改行”当老师 为教师亮灯 《老外讲故事·海外员工看中国》百集融媒体产品④ 心怀明月,照亮身边 立德铸思想风骨 育人需水磨工夫
第3版:上海新闻 2022-09-10
回忆三位恩师,于漪手写6页书信寄语母校老师们

立德铸思想风骨 育人需水磨工夫

“我这名鲐背之年的老教师,特向你们致以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全家幸福,祝贺你们在当前‘双减’‘双新’繁重任务实施中创造立德树人新经验,取得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进展,为创建高质量教育,恩泽莘莘学子作出新贡献。”

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上海市第十中学的老师们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封长达6页的手写信。写信的,是该校校友、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信中,哪怕是小小的笔误,于漪也会用修正液仔细涂改,再更正。

上世纪40年代,跟随父母从家乡逃难到上海的于漪在市十中学前身民立女中,度过了她的初中生涯。她的印象里,“民立女中规模很小,校舍仅一幢住家房子,但教育质量上乘,颇得老百姓好评。这所学校对我人生的启蒙、求学动力的培养,打下极为扎实的基础。使我终身受益,我一辈子感恩不尽。”

在这封长信中,于漪回忆,当年的民立女中有三位老师对自己成长的影响特别大。

第一位是国文老师黄老师,“他是刚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穿着很时髦,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穿一件很飘逸的长衫,脚蹬皮鞋,西装裤脚管露在长衫外面,与《早春二月》里的萧涧秋很有几分相似……”于漪记得,当年,黄老师教鲁迅的《故乡》,少年闰土出场时老师绘声绘色的描述,讲到中年闰土的悲苦,老师的语调深沉起来,分析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判若两人的原因。“每堂课他都那么全身心投入,与文中的人同悲同喜,那种眼神、那种手势、那种语调经常在眼前晃动,耳边萦绕,他的课没有停留在只传授技巧,而是走进教材,身临其境,用心用情用力,自己感动,然后再向我们放射文字波,情感波。这种精神财富,这种熏陶感染,成为我从教的素质基因,几十年长盛不衰。”于漪写道。她说,孩子们喜欢黄老师,“不仅在于课内的歌唱,还在于课外的乐章”。黄老师下课从不匆忙离开教室,总是和同学谈这谈那,“如果是下午最后一节课,谈的话资就更多了。学生问什么,他谈什么,劳动,孝敬父母,友爱同学,什么都谈,具体生动。谈得最多的是课外阅读,那里有斑斓的世界,迷人的风景,无穷的乐趣……身教重于言教,黄老师的倾情投入让我越来越懂得了书是精神生命成长之源,养成了锲而不舍地读书,学习的好习惯。”

论及学习习惯,于漪则由衷感谢教代数和几何的张老师。“张老师对作业要求很严格,要‘眉清目秀’,不能乱涂乱改。题目要想清楚了再做,一行行要对整齐,等号要写得规范,而他自己的板书不但规范,而且十分美观。他不仅不厌其烦地讲解,做样子,而且一个一个具体指导,对书写工具有困难的学生热心帮助。育人是水磨工夫,精细活儿,两三年下来,我们的数学作业本大为改观……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素质,良好的素质有助于完美人格的塑造。我继承了老师这份财富,努力学着做。”

于漪念念不忘的,还有班主任林老师。那是位30多岁的女老师,对人和蔼,不管是学习成绩不理想,还是同学之间小矛盾,她从不高声训斥,总是心平气和讲道理,让人信服。

虽然她是外文老师,但始终提醒孩子们要“学好国文,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文章。”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后,中学英语课一律停开,全部改教日语。林老师对同学们学习日语无严格要求,但对其他学科特别是国文十分关心,经常翻阅同学们的作文簿。

“那时我们年龄小,她说的一些语言的大道理我们听不懂,但有句话她反复讲,我记住了,‘学好国文,说好中国话,你就知道根在中国,不会忘本’。”于漪说,这么多年来,自己越来越深切体悟到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的深层密码,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和“魂”。“我们要带领学生以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铸就自己的思想风骨,有中国人的志气,中国人的情怀,中国人的勇毅,堂堂正正,执着追求,奋斗不止。”于漪在信中叮嘱老师们。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