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广告 写公号的老院长 在沪疗伤后首批“网红”植物回家 我种过太空辣椒 它的抗虫性很好 如何用2米长的吸管喝果汁?
第6版:综合新闻 2022-10-13

写公号的老院长

“在我小的时候,记得马路上贴着一张宣传画,画的是一只苍蝇在丢炸弹,那是告诉民众苍蝇丢的是能引发霍乱的‘细菌炸弹’。”谈及与爱国卫生运动结缘,我国著名医学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院长、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荣誉理事长杨秉辉教授说是始于儿时见到的一幅宣传画。

上世纪60年代,杨秉辉对医学科普、健康教育情有独钟。大学毕业后,杨秉辉来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当起了一名内科医生。他总是愿意多花一些时间,为病人解释病情。“我认为,向民众普及医学知识是医生应尽之责。”

上世纪70年代初,杨秉辉与同事们赴江苏农村地区巡回医疗,调查中发现当地肝癌高发,可能与居民饮用塘水、沟水等不清洁的水、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粮食,以及当地乙型肝炎流行有密切关系。在建议居民饮用较为洁净的深井水、预防粮食霉变和肝炎感染的同时,杨秉辉与同事们采用检查甲胎蛋白的方式筛查早期肝癌。

仅凭一两滴血就能判断患了肝癌?农民们不相信,查出有问题也不愿治疗,认为肝癌是“不治之症”。这让杨秉辉认识到:验一滴血便有可能查出早期肝癌,但如果不能被民众接受也是枉然。于是,农歇时,村里大喇叭中总传出一个年轻而洪亮的声音:“查出甲胎蛋白阳性的人要及时复诊,肝癌早发现、早治疗,也是可以治愈的……”杨秉辉开始了最朴素的大众健康科普。

当年,杨秉辉带领一个医疗小分队在上海一些大型工厂进行肝癌筛查。有位工人因甲胎蛋白为阳性,被安排入院接受进一步诊治。然而,他由于心中恐惧,竟不辞而别。杨秉辉回忆:“当时通信不发达,我便给他写信,向他普及早期肝癌可治的知识,一个月里,我写了四封信,最终说服他回到医院进行手术,切除肝癌,很快恢复健康,一直工作到退休。他逢人便说,是杨医生用‘十八道金牌’把我的命召回来了!”

“我的‘金牌’就是医学科普。”工作中的切身体会让杨秉辉意识到,健康科普如春风化雨一般,潜移默化改变人们对疾病的认知。他在广播电视台、报刊杂志上将疾病防治常识、健康的生活行为传播给大众。

在任中山医院院长期间,杨秉辉动员医生们一起加入科普的队伍中。当年,他推行在看诊后除为患者开具药方外,还发放一张免费的“健康处方”,提醒他们注意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以预防疾病。

2018年,年届八十的杨秉辉与时俱进,开了名为“医学科普文艺创作”的微信公众号,从撰写、编辑到发布,都由他亲自完成。回顾半个多世纪的医学科普生涯,杨秉辉始终记着:医学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促进民众的健康。

本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冷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