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
8小时演出55折全本《牡丹亭》 英雄儿女看英雄儿女
第16版:文体新闻 2022-10-17
带上那只有弹孔的茶缸——

英雄儿女看英雄儿女

老战士徐念奎展示那只有弹孔的茶缸 本文图片 记者 王凯 摄

“这只茶缸上的洞,是当年在三八线附近,被敌人的炮弹炸出来的!”昨天下午,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徐念奎带着那只当年陪他出生入死的茶缸来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看话剧《英雄儿女》。和他一起相约而来的,还有十几位曾经的战友。尽管都已到了耄耋之年,可当英雄们听到舞台上战斗的号角响起,好像又回到那段峥嵘岁月……

忆战友 珍惜和平幸福

昨天,88岁的徐念奎早早地来到剧场,他早就在新民晚报上看到很多篇关于话剧《英雄儿女》的报道,这次剧组专程邀请曾经入朝作战的战士来看戏,他带来了一些东西,“有的是当年陪我一起上战场的,也算是我的老‘战友’了”。

开演前,在剧场大厅等候的观众,被徐念奎带来的抗美援朝的老物件吸引住了——带着弹孔的茶缸、用炮弹弹筒敲打出来的勺子、敌方降落伞的绳子……“我1951年入朝作战,那年17岁,任第七师21团炮兵指挥排长。”徐念奎告诉围拢过来的年轻观众,“在两年的战斗中,我无数次亲历战友们的倒下,自己也是九死一生。有一次,11辆敌军坦克向我们驻扎的观测所发起猛烈进攻,当时所里只有我和另一名观测员,坦克炮把我们的洞口打坍了,我不省人事,旁边的观测员,弹片打在头颅里,当场牺牲了。好在后来,连长赶来了,帮我把受伤部位包起来……”

“我入朝后,妈妈还在上海。起初还经常给妈妈写信,告诉她我们消灭敌人的胜利喜讯。后来有段时间,通信不太通畅,我又受了伤,一段时间没有给妈妈写信,她到处打听我是不是牺牲了。直到我伤好了,妈妈也得到了我的立功喜报,她才放下心来。”徐念奎说。这些话让年轻的观众非常感动,90后观众王先生说:“前辈志愿军战士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正地从枪林弹雨中走过。那些战士当时比我们年龄还小,他们也有妈妈、有家人,但是当时为了祖国,他们义无反顾,值得我们尊敬!”

演出前,演员刘鹏说:“我饰演的王复标是当时上海的一名普通工人,我想把普通上海百姓当时‘要钱出钱 要人出人’的决心演给他们看,让当年前线的英雄们也能看到这座城市里的无名英雄,毕竟当时的他们在同一个时空看不到彼此。但真实的英雄事迹、不朽的英雄精神能够跨越时空,让我们两代人在同一空间获得这次难以忘怀的观演经历。”

军功章 英雄精神传递

与徐念奎一起来赴这场《英雄儿女》之约的,还有黄建华、彭炎、刘家骧、杨志华、吴永麟、张学忠、吴无畏、陈鸿秀、颜怀俭、陈泽、张建群、朱俊贤、程之清、张启华等14位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平均年龄87.8岁。事实上,上个月当上海话剧中心发布“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可通过电话预约享每人2张演出赠票”的消息后,剧组还很担心,毕竟当年的战士们如今年事已高,他们会不会来?没想到消息发布当天,他们就接到了电话,响起一个年轻的声音:他看到消息后,马上告诉了爷爷,爷爷知道后很激动,还通知了他的战友们。

这次来看演出,老战士们有的像徐念奎一样带着当年的老物件,有的身上挂满了军功章。挂着抗美援朝三等功奖章的吴永麟,当年主要负责汽车的油料保障工作,他目睹了在敌机狂轰滥炸下一座座城市和村庄化为废墟的惨状,“有一次,我们送油的路上,遇到敌机轰炸,我们5个人下了车,3个人向东跑,我和另一个战友向西跑,结果,我俩活了下来。战争就是这么残酷,来不及给你思考的时间。我那年18岁,他们几个牺牲的也都是20岁左右。”

看到戴着军功章的英雄们坐在台下,剧中饰演英雄王成的演员刘炫锐也有点紧张:“英雄这两个字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如今要在真英雄面前演,既像汇报演出,也是我们后辈在告诉老战士们,新时代有我们在上海这座英雄城市传承英雄精神。” 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