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海军孟买船坞码头上停靠的常规动力潜艇
印度从俄罗斯引进的图-142M反潜巡逻机
印度国产导弹核潜艇
印度共和国日典礼上出现的国产航母模型
印度在马六甲海峡附近集结了大量海军舰艇
◆朱延瑞
长期以来,印度奉行“印度的印度洋”理念,试图控制(至少是主导)世界贸易主要通道印度洋。近期,媒体陆续曝出印度海军有一个神秘的“双鱼钩战略”,对进入这片大洋的域外国家潜艇“贴身盯防”,以便必要时“一击必杀”。
蓄谋已久
印度《贾格兰·乔什》杂志专栏作者阿尔法·贾韦德透露,这个战略从21世纪第二个十年里全面铺开,第一个“鱼钩”是从印度控制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开始,延伸到印尼沙邦、澳大利亚科科群岛,结束于美国在印度洋最重要的军事基地迪戈加西亚岛。第二个“鱼钩”从阿曼杜克姆港开始,延伸到毛里求斯和法属留尼汪岛,也结束于迪戈加西亚岛。2020年6月,印度和澳大利亚签署相互后勤支援协议(MLSA),两国相互为对方的海上侦察活动提供岛屿设施,这些岛屿涉及印度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和澳大利亚的科科群岛。这显然为“双鱼钩战略”铺平道路。
美国鹦鹉螺安全研究所称,“双鱼钩海底防线”的要害是水下听音阵列,用水下声响监听系统(SOSUS)的“声纹情报”,与海岸雷达或反潜巡逻机所捕获的“电子情报”交叉比对,掌握出入印度洋的别国潜艇动态。目前,印度已在东面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布设海洋环境监测与通信系统,它名为印度国家海事领域感知计划(NMDA)的一部分,穿越安达曼海底,直抵马六甲海峡西口,每个节点包含能搜集多种数据的传感器,节点之间及与后方控制站之间用海缆连接,控制站取得的数据汇总到信息管理和分析中心(IMAC)。从军事角度看,它其实通过印度国家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网(NC3I)与海军总部相连,是个典型的军民两用设施,对监控水面水下情况十分有用。
“双鱼钩”推进过程中,美国充当“战略推手”。2018年,两国缔结《通信兼容性与安全协定》,美国批准对印提供专用加密信道,实现两军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等相关数据共享和互通互联。美国还主动牵线,让法国支持印度加入印度洋委员会,这是由科摩罗、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等西印度洋国家组成的组织,因它们曾被法国殖民过,因此和法国关系密切。借助委员会机制,印度已在毛里求斯等国设立32座雷达站,还与相关国家定期展开联合巡逻,使“双鱼钩防线”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典型战术
针对外国潜艇在印度洋的活动,印度海军基本应对模式是广域搜索与应召反潜。目前,印度全部12架美制P-8I飞机部署在东海岸,涵盖途经印度洋的各国能源航运线。《今日印度》报道,印军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常驻两架P-8I,每次出航都携带60多个声呐浮标,每架飞机以21天(3周)为一个任务期,平均每天飞行8.5小时,单架次飞行总距离大致在2000公里左右。
合适的情况下,印度海军还运用潜艇实施秘密侦潜活动,特别是直接守候在假想敌基地外围或敌潜艇可能经过的航线上、可能执行任务的海域。在指定水域内搜潜的印度潜艇,一般有两种方式。最常用的是平行搜索,即两艘己方潜艇在相互平行的航线上来回折返,搜索整个水域。其次是随机搜索,搜索艇采用随机航线,不规则搜索指定水域。
印度潜艇在隐蔽跟踪目标时使用被动声呐,要求定时保持与目标的可靠接触,被目标发现和失去目标都被认为是彻底失败。在有些不要求保持隐蔽的情况下,印度潜艇会大张旗鼓地使用主动声呐。跟踪过程中,印度潜艇要了解目标行动战术、战斗巡逻海域、规避技巧、航行支援系统;收集目标经过海域的海底地貌及海水资料;分析其主动声呐、无线电联络的特点;研究其噪声声谱,并将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存储到计算机中。把目标与计算机记录作对比,辨明目标身份,给目标分类。
基础不牢
尽管印度把印度洋看得很重,却没有足够资源来实现自己的“掌控目标”。前印度海军参谋长苏尼尔·兰巴承认,印度国力难以满足“双鱼钩防线”的需求,而反潜战(ASW)的特点是“一招有失,满盘皆输”。由于印度长期与陆地邻国存在冲突,导致印度陆军需求获得优先权,海军预算占国防预算的比例已从2012年度的18%降至2021年度的13.66%,“虽然印度总是炫耀能切断别国经过印度洋的航线的能力,但在冲突或局势升高的情况下,控制这些航线却是缓慢的、资源逐步集中的过程,印度未必有能力对别国采取‘致命措施’”。
即便在印度海军内部,“航母派”为确保地位,千方百计打压“潜艇派”,后者明显对抗衡别国潜艇有用。《今日印度》周刊披露,2020年在内阁安全委员会(CCS)上,总理莫迪亲自劝说海军搁置第二艘国产航母“维沙尔”号(满载排水量6.5万吨)采购计划,转而启动发展6艘攻击核潜艇的“76工程”,如果海军执意造航母,那么这笔开支达9600亿卢比的项目就不能走中央特别预算,只能从海军军费解决,显然打击了印度海军中占统治地位的“航母派”。
有鉴于此,其他国家完全有条件采取综合手段,分散印度的“安全注意力”,无法专注于构建“双鱼钩”。印度观察者研究基金会主任皮拉·拉贾戈帕兰就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2017年以来,巴基斯坦加快在克什米尔等方向的边防建设,各种加热绝缘的哨所掩体、补给仓库和基地在更偏远的地方出现,而印度不得不为此削减海空军投入,把更多资金放到陆军及其附属机构边境公路组织(BRO),巴印这种“膝跳反射”式投入对比接近1:3,原因是印度在边境建设方面的“历史欠账”要大得多。很显然,“想法太多,资源太少”的痼疾,让印度的“双鱼钩”难有大的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