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7日 星期五
体育就是教育 世界杯来了 众名将伤了 当不好心理医生的 不是好教练
第19版:文体新闻/体育 2022-10-20

当不好心理医生的 不是好教练

记黄浦区卢湾少体校篮球教练刘娇娜

刘娇娜教篮球时一丝不苟 本文图片 记者 李铭珅 摄

小队员运球有模有样

刘娇娜的声音有些沙哑,语速很快,直奔主题:“今天我们聊聊人生。”

——“你觉得人活着有意思吗?”

——“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

——“那什么时候没意思?”

——“没完没了做作业、做考卷的时候没有意思。”

——“当你觉得没有意思的时候也要努力,也要向前,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发问和总结的是刘娇娜,而对方是一个初中生。这样的对话很多,对象也不同。你以为刘娇娜是心理疏导师?而她,却是黄浦区卢湾少体校的一名普通篮球教练。20年,深耕基层,送走一批又一批孩子,“如果体育能让她们懂得如何看待胜负成败,那就是她们的收获,我的满足。”

交心

“我们队里很多学生钢琴十级,跳舞的也很多,为什么她们要来打篮球,你用什么来吸引她们留

在篮球场上?”刘娇娜爱思考。体育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它可以改变人的脾气、个性、坚韧度,这对她们的未来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开头与她对话的孩子刚来球队时,正在民办小学念书,每次考试都是前几名,是那种觉得自己作业完成度不高会通宵重写的人。过了几年,“别人家的孩子”家中却生了变故。一直照料姐弟两人生活的妈妈得了重症,父亲一边工作,一边接送妻子治疗。女孩眼见着有些“蔫”了,对课业和训练都生了倦意,成绩也一落千丈。爸爸有些焦头烂额,请求刘教练开导一下自己的女儿。“所以我就和她聊人生,聊未来。我们无法改变生活的沉沉浮浮,只有养成强大的适应力,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想来,不能当好心理医生的教练不是出色的篮球人。

刘娇娜手上有两支队。一支是“小队”,都是二三年级的孩子,为下一届市运会作准备。而“大队”已经初二初三了,课业繁重,训练只能见缝插针。刘娇娜的声带已经坏了,每天要盖过“砰砰砰”的篮球落地声,几乎是嘶吼着给队员讲解。“你看我说话快吧,那是没办法。每个孩子都是放学后过来,最多练到晚上6点半就要回家。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我要给她们最多的东西。”

知遇

与孩子们相处,这位教龄20年的教练已摸索出门道。“对于小小孩,你要平视她们,用她们能听懂的语言来讲解。而对于大孩子,刘教练可能是她们的‘噩梦’。”她笑着打趣自己,“训练就是训练,马虎不得。”寒暑假小球员们一天两练,上午练素质,下午练对抗。每个周末也要训练。这次中秋国庆,大家也没有放一天假。其实,刘娇娜也心疼,但这些吃苦受累,这些在体育与升学之间的压力平衡,正是她们的收获,“算是提前到来的人生考验吧。”

离开篮球之后,许多孩子都与刘娇娜保持着联系。刘娇娜生日,一位如今已在日本读研究生的学生订了一束鲜花送来,而两人,曾有过一段“惊天动地”的纷争。女生很有篮球天赋,是球队的绝对主力,也像许多才情出众的人一般,生出一点懒散。“她觉得我上场比赛表现出色,能够得分就行,你为什么还是盯着我。”终于,两人的“矛盾”在一次练习中彻底爆发。一场激烈的争吵,刘娇娜毫不退让,女孩夺门而出,不再来练球。

刘娇娜心中着急也惋惜,可她并不低头,不能在原则问题上退让。而家长反馈,喜爱篮球的女孩不练球的日子变得空落落的,有些不知所措。几个月后的一日,外公领着女孩来到了训练场。老人向刘娇娜深深鞠了一躬表达对多年培养的感激:“哪怕不打球了,也要正正式式做个了结。”刘娇娜红了眼睛,女孩也动容,打开心结,两人推心置腹。她又回到了赛场上,又找回了自己的神采飞扬。

二十年,刘娇娜乐此不疲。“能给孩子们上人生一课,我很开心。”

本报记者 华心怡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