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7日 星期五
“三位一体”,积蓄动力激发潜能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第7版:党的二十大专题报道 2022-10-20

“三位一体”,积蓄动力激发潜能

方翔

国产首制大型邮轮、12英寸大硅片、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昊海龙”号……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的上海展区中,一组实物和模型展示了上海近年来代表性的科技创新成就,在这背后与上海推进教育现代化、打造人才高地密不可分。在二十大报告中,创新性地提出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没有教育强国,就不会有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手段,因此教育要在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其中,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在优质科技成果产出方面具有重大潜力。在二十大代表、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看来,将教育、科技、人才三项重要工作放在一起通盘考量,作为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体现出这三者的重要地位,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大学都应承担起使命担当。

科学研究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作为一线科研人员,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党委委员、研究组组长、研究员陈玲玲被誉为在“暗物质”世界跋涉追光的“解码人”。她表示,“做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是我们这代中国科研人的使命。”

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为基础,科技进步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人才队伍建设,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闵行坐拥交大等重量级高校,两院院士占全市40%,高层次人才引进占全市四分之一。二十大代表、闵行区委书记陈宇剑表示,要探索高校、企业、园区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着力打造“塔尖”更尖、“塔身”更强、“塔基”更实的人才结构。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动力、激发潜能。过去五年,上海不仅始终位列“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城市”权威榜单之首,而且根据一项针对全球30岁以下科学家的调查,上海对青年科技英才的吸引力也在全球20个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中高居第一。上海各区也纷纷推出特色政策,像虹口区在全市率先推出“先安居后乐业”的海归人才驿站政策,放宽非本区就业等前提条件,科学合理设置考量标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聚才引智。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与人才的精准定位与判断,深刻揭示出三者是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也提醒我们一定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充分释放各要素潜力。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让优秀人才及其创新成果找到“英雄用武之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明确主攻方向。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