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东在门诊为复诊病人检查恢复情况 本报记者左妍 摄
老年人骨骼强度减弱、韧性下降,摔倒后极易造成骨折,其中最易发生骨折的就是髋部、腰椎和手腕。年纪大的人骨折后要不要做手术?如何防止脆性骨折?今天是世界骨质疏松日,记者走进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骨科,听微创关节外科中心行政主任李国东讲述骨健康那些事。
骨质疏松成“元凶”
85岁的冯阿婆(化名)洗澡时不慎跌倒,髋部剧疼,经医院检查是股骨颈骨折了。“年纪太大了,别冒风险做手术。”亲朋好友都这么说。但阿婆之女不愿意:“我妈晚年生活很丰富,难道接下去都要躺床上?”
家里一合计,决定让冯阿婆做手术,并开车把她送到十院。经过评估,李国东团队决定采取微创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手术仅用了30分钟,术后第二天,冯阿婆就能扶着助行器下地走路。术后第四天,她就能自己走路了。
“一开始冯阿婆对手术也有恐惧,但疼痛已让她无法行走,在家人的劝说下,她最终同意接受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后来她来随访,笑个不停,和之前判若两人。”李国东说,像冯阿婆这样摔倒就发生股骨颈骨折的老人非常多,背后的“元凶”就是骨质疏松症。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患者数量都呈显著上升趋势。对于这些老人,积极治疗不仅意味着功能的恢复,更重要的是生命健康得到进一步保障。
选择治疗方案
昨天上午,李主任在门诊五楼专家诊室看门诊,对那些做好手术却不敢迈开腿的老人说:“阿姨,远的地方去不了,近的地方多走走,天气这么好,可以去吃农家乐了。”“老先生,你的腿已经恢复到100分,步子还可以迈开点!”“别再坐轮椅了,否则你的手术白做了!”风趣轻松的谈吐,让老人非常受用。门诊患者中,除了因骨性关节炎等退变性疾病而需要置换关节外,还有老人因摔倒骨折做手术,有人只是弯腰系根鞋带、帮子女搬了一个快递,就骨折了。
骨质疏松后最常发生骨折的部位为脊柱椎体、髋部和腕部。这些部位发生骨折本身不可怕,但治疗方案常令患者及家属犯难:是做手术还是保守治疗?
李国东说,这要根据骨折类型、平时患者生活状态来区分。如果骨折移位很明显,且影响到患者功能,那么在身体条件理想的状况下还是建议手术治疗,比如股骨颈骨折,如果长期卧床,相关并发症(如褥疮、肺炎、下肢静脉血栓)往往导致老人摔倒后再也站不起来,血栓脱落又进一步导致脑梗、肺栓塞等急重症,不仅严重损害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以往能正常活动的骨折患者,多采用假体置换或内固定手术。这类微创手术,不到一小时就能完成,多数老年患者都能耐受。
保守治疗的最大优点是经济实惠,缺点是愈合慢、时间长,不可避免地造成并发症及后期一系列后遗症等。手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固定稳定、恢复快、便于护理等。关于手术风险,李国东认为,随着现代麻醉及微创手术的进步,风险已大大降低。而年龄不再是手术的禁忌。“在完善身体检查后,会依据老人的身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内科调理,将手术风险降至最低。通过微创手术,绝大部分老人都实现了快速康复,有的第二天就可以下地站立。不久前我刚为一位百岁老人做了手术,老人已康复出院。”
抗骨松治疗很重要
若把身体比作房子,那骨骼就是房屋承重柱。发生骨质疏松,骨骼就会变得疏松多孔,容易出现房屋坍塌。表现在人体上,就是骨量流失严重,骨骼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大大增加。
“我遇到过不少老年患者,反复骨折,多次手术。”李国东说,术后的抗骨质疏松治疗一定不能忽视,这样才能更好预防再次脆性骨折风险。他提到一个女性患者,双膝严重关节炎,已经变成罗圈腿,合并严重的骨质疏松。“我建议她要尽早手术,不然没站稳就要摔跤。阿姨终于同意微创治疗,就在办理入院的前一天,她在浴室滑倒,导致髋部骨折,无奈只能先为她做了髋部手术,等骨折愈合后再做微创膝关节手术。想不到,术后她又接二连三发生骨折,大腿、肩部都摔伤了。幸运的是,这类患者仍可以手术,但必须要联合内科进行骨质疏松的治疗。”
很多人认为,治疗骨质疏松就是补钙,但这不是治疗的全部。除了补钙,李国东还建议老年人要多晒太阳,增强骨质,多做户外活动,增加身体协调性,同时要注意锻炼的方式和方法,做好防护,尽量避免摔倒。其次,加强营养、均衡膳食,饮食保证钙的摄入,最重要的是定期去医院做体检,进行骨密度检查,一旦发现骨质疏松要及时就医,严重的骨质疏松,还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