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第4版:党的二十大专题报道 2022-10-21
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五场记者招待会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市民在滇池畔投喂红嘴鸥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今天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第五场记者招待会。邀请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主题与大家进行交流。

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在回答有关美丽中国建设问题时,翟青说,十年来,我国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发展。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4.8%,空气优良天数的比例达87.5%,地表水I-III类水的断面比例达84.9%,劣V类水体的比例下降到了1.2%,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全面禁止洋垃圾进口,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力度不断加大,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截至目前,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野外种群数量得到恢复和增长。云南野象“旅行团”北巡、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繁亮相、藏羚羊繁衍迁徙、白洋淀鳑鲏鱼等土著鱼类逐渐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扎实成效。

同时,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2021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2012年下降了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68.5%下降到56%,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绿色逐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为“十个坚持”

在回答记者提问如何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原创性贡献时,翟青表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翟青认为,这“十个坚持”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环保督察敢于动真碰硬直面问题

在介绍关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做法与成就时,翟青表示,中央环保督察始终坚持把“严”的基调和问题导向作为督察工作的生命线,敢于动真碰硬,直面问题。

近年来,督察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推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落实;压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督察方案中明确的问题,和督察期间群众环境信访举报的问题。两轮督察共受理群众环境问题举报28.7万件,已完成或阶段性完成28.6万件;同时有效协同推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威胁

在谈到中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威胁时,翟青说,气候变化是当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战,事关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

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所作的承诺目标。2021年,我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到56%,非化学能源消费比重达16.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

我国还发布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持续开展适应性城市建设试点,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持续提高。中国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充分体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在谈到我国生态文明改革的总体进展时翟青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文明写入了党章,写入了宪法,覆盖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以及长江湿地等25部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得到了制修订。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建立了一系列创新性制度,生态文明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10年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保护红线、国家公园分区管控、河湖长制、林长制、排污许可,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碳排放权交易、新污染物治理、入河入海排污口的设置管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制度不断建立健全,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最严《环保法》重拳出击

在谈到生态环境执法时,翟青专门介绍了十年来污染防治攻坚的标志性战役:2017年以来,连续5年统筹生态环境系统5万多人次骨干力量,用时1300多天,在京津冀以及周边等重点区域压茬开展105个轮次监督帮扶。累计检查超过210万个点位,推动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超过28万个。

2018年底,开始试点大规模开展入海排污口排查。在长江干流以及闽江等9个重要的支流,出动无人机遥感排查2300多架次,遥感区域覆盖4.6万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在全国抽调骨干力量4600余人,分成1263个工作小组,沿着岸线累计行程超过18万公里,共排查出60292个排污口,是之前地方所掌握的30倍。

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后,迄今累计查办重点案件超过17万件,“十三五”全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83.3万件,较“十二五”增长了1.4倍。2016年、2018年分别严肃查处两起典型环境质量数据造假案件,23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在生态环保历史上也属首次。

探索将4.2万余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进行分类监管,强化非现场执法,努力做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无人机、无人船、移动执法等一些先进技术装备,大大提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

为全力保障群众环境权益,连续4年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完成全国2804个饮用水水源地的10363个问题整治,有力提升了涉及7.7亿人的饮用水环境保障水平;连续6年开展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达标排放专项整治,目前所有垃圾焚烧发电厂五项大气污染物和炉温达标率稳定在99%以上。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在谈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时,翟青透露,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淘汰落后产能,经济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程度大幅提高。2021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到了2.18万亿元,同比增长11.83%。

我国还先后建成5批共362个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13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后,第一个履约周期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亿元。2018年以来,低于污染物排放标准享受的减税优惠超过100亿元。

建设绿色家园是全人类共同梦想

在谈到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时,翟青表示,我国倡导建立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截至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150余个合作伙伴。发布了“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加强生态环保技术创新与交流,实施了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培训了120多个国家,3000多名环境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凝聚绿色发展共识和合力。

我国还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持续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全面有效实施。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过去十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执行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成功举办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缔约方大会,发布了《昆明宣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宣布,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发挥主席国作用,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治理进程。

截至2022年6月,我国已经与38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43份气候变化合作的文件,援助了气象卫星、光伏发电系统、新能源汽车等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物资,帮助有关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建设美丽河湖、美丽海湾

在谈到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时,翟青表示,中国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提出了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美丽河湖的建设目标,以及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建设目标。

“十四五”期间,美丽河湖建设主要聚焦群众身边的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在美丽海湾建设上,将全国约1.8万公里的海岸线划成283个海湾,明确每一个海湾的治理目标和任务举措。“十四五”期间,要建成一批富有特色的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力争到2035年,符合条件的河湖、海湾基本都建成美丽河湖、美丽海湾。

丰富社会共同参与途径、形式和手段

在谈到如何丰富参与途径、形式和手段,促使公众包括学生和家长更好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共治的格局时,翟青表示,首先要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发布各类环境质量信息,公开曝光环境违法典型案例,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

在此基础上,生态环境部与中央文明办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从关注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等方面,积极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这被称为生态环境领域继大气、水、土壤三个“十条”后的第四个“十条”——“公民十条”。

此外,推进环境监测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以及电子废物处理设施四类设施向公众开放,使公众在接受环境科普教育的同时,还可以对这些设施单位进行环境监督。目前全国共计2100余家设施单位向公众开放,线上线下累计接待参访观众超过1.6亿人次。还把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纳入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体系,以此促进生态环境资源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本报记者 潘高峰 解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