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足彩爆火,别玩过火 普陀首批10个社区“宝宝屋”成立 “长大了我要做个养猪的姑娘” 松江50个小区中22个有“貉出没”
第5版:上海新闻 2022-11-28
超大城市首次通过“公民科学”方式同步调查野生哺乳动物

松江50个小区中22个有“貉出没”

“貉以为家”的松江报告

●50个小区中22个有貉分布,集中于松江区北部,显示了貉在城市环境快速扩散的特性。

●貉在小区中个体数量最少为1只,最多为50只,平均数量为10.82只。

●小区内貉密度最低为0.02只/公顷,最高为5.80只/公顷,平均密度为1.08只/公顷。

●22个小区中,7个小区的貉数量大于或等于10只,6个小区貉密度超过1只/公顷。

●当部分小区貉密度超过1.08只/公顷这一基线密度的3-5倍时,居民投诉较多,需识别异常背后的原因。

●投喂和湿垃圾处理不当会显著影响貉密度,如面积20公顷的小区若有乱投喂或湿垃圾乱扔外溢,最多会导致貉个体数量增加32只。

上海曾有“貉出没”的点位已达260多个,松江50个小区中22个有貉分布……上海首份“貉口普查”调查报告近日公布。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调查是中国超大城市第一次通过“公民科学”的方式,对城市野生哺乳动物进行同步调查。“公民科学”作为科学研究的新形式,在科普甚至促进政府管理和决策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7月,上海市林业总站、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复旦大学共同发起“貉以为家”公民科学家项目,招募150多位志愿者,对松江50个小区进行了野生貉(见右图 郑运祥 摄)分布情况的调查。昨天在上海市“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特别活动上,调查报告正式公布。

“上海目前已超过260个点位有貉出没,闵行南部、金山、杨浦、静安、浦东等地今年都有新的貉点位出现。”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顾问冯一迪说。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表示,貉的分布呈现高度空间自相关,但数量和密度不存在空间自相关。“如果一个地方有貉,周围也更可能出现貉,邻近区域需提前进行保护管理规划。如果一个小区貉数量异常增多,却并非源自邻近小区的貉扩散,这就与小区自身环境或管理有关。”他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调查中的150多位志愿者从几无经验的普通市民,通过培训后成为“公民科学家”,亲身参与科学调查,这对于上海今后的野生动物保护具有相当大的参考借鉴价值。

冯一迪透露,调查有超过300人次报名,40岁以下者占比超七成,女性占比约七成,其中92%之前没参加过“貉以为家”的科学活动。大家来自各行各业,包括企业管理人员、工程师、律师、IT从业人员等。通过线上培训后,在7月的两个夜晚,志愿者们走进松江各小区访谈、观测,记录看到的貉数量,共回收750多份问卷。调查完成后,有志愿者意犹未尽,在自家小区主动展开排摸调查。最后发现也有貉,还出具了详尽的“貉口普查报告”,完成了从志愿者向“公民科学家”的转变。

为什么要进行“貉口普查”?王放表示,通过调查,大家一直以来的猜测得到了印证,比如投喂会显著导致貉数量的增加。这些结论,或可帮助相关部门制定更长远的保护方案。此外,团队希望能通过长期调查,记录上海野生动物的变化。

“野生动物进城,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上海市林业总站专业技术人员郑运祥认为,通过这种普通市民一同参与的科学调查,能为相关部门制定野生动物保护的“上海方案”提供参考,“比如,可以将放猫粮的地方架高,防止貉吃到。也可以科学修补建筑沉降缝,降低貉在小区里安家的可能。”他表示,市林业总站近年来一直在有貉出没的小区举办科普讲座,以期减少“人貉纷争”。本报记者 金旻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