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众反对为前首相安倍举行国葬 本版图片GJ
吴寄南 上海市日本学会名誉会长
胡令远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吴寄南:2022年末,从日本媒体的最新民调来看,岸田内阁的支持率徘徊在30%左右。这标志着“岸田丸”驶入充满激流险滩、随时有可能倾覆的危险水域。
2022年上半年,岸田首相的施政似乎还顺风顺水,内阁支持率一直在50%以上。5月份,他在东京接待了美国总统拜登,还主持了“四国安全峰会”;7月份,自民党在第26届参议院选举中获得超预期的议席,这是岸田掌舵自民党后接连打赢的第二场国政选举。日媒当时断言,岸田将迎来无须担心国政选举的“黄金三年”。
岸田频踩“政治地雷”
谁也没想到,岸田没有风光几天,就被2022年下半年接踵而来的新冠疫情蔓延、日元汇率跳水和前所未有的高通胀弄得狼狈不堪,而由于他的判断失误、识人不慧和莽撞从事,更踩响了一颗又一颗“政治地雷”。
岸田的厄运以安倍国葬为开端。他为了取悦政坛的鹰派势力,在7月14日匆忙宣布为6天前遇刺身亡的前首相安倍晋三举行国葬。但此举于法无据,且耗资巨大,过半数民众认为,安倍生前涉嫌卷入多起政治丑闻尚未得到澄清,反对举办如此高规格的葬礼。岸田内阁的支持率由此进入了下滑通道。
安倍遇刺让自民党与新兴宗教团体“统一教会”的非法勾连大白于天下。迫于舆论压力,岸田不得不撤换若干与“统一教会”关系暧昧的阁僚,但改组后的内阁里依然有多名重量级阁僚与“统一教会”有牵连,从10月24日起不到一个月内,先后有3名阁僚被替换。
在自民党历史上,小派系出身的首相往往短命,30%的内阁支持率向来又是判定政权能否延续的硬指标。在党内各大派的逼宫压力下,岸田已如坐针毡,举步维艰。鉴于明年5月七国首脑会议将在岸田家乡广岛举行,观察家普遍认为他会全力撑到这次峰会。问题是这之前谁能保证“岸田丸”不会突然触礁倾覆呢?
中日关系显示韧性
胡令远:2022年的中日关系不乏重大节点和标志性事件。
第一,2022年11月,中日两国元首举行会谈,就稳定和发展双边关系达成五点共识。此次元首会谈最重要的成果在于确定了对未来中日关系的新定位,即“共同致力于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毋庸讳言,今后一个时期的中日关系,未必一马平川,但恰因如此,就更需要言必信,行必果,始终践行“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政治共识。
第二,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在中日两国举行的一系列庆祝纪念活动中,民间是主要推动力量,对于烘托氛围、搭建平台、凝聚人心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缓和两国政治关系气氛意义重大。长期以来,中日关系在自身螺旋发展的构成中积累了“以民促官”的鲜明特色,这是中日关系长期平稳友好发展的重要财富,需要倍加珍惜。而官民互动的根基在于始终不忘“和平、友好、发展”的初心,唯如此,才能知难而进、砥砺前行。
第三,2022年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的第一年。作为这一协定的最大潜在受益方,日本的企业对此高度关注、积极参与,中国企业亦蓄势待发。尽管与2021年的特殊状态相比,中日在双边贸易和实际投资等领域的增幅均有所回落,但中日经济交往仍保持了整体良性的发展态势。5月日本出台了“经济安保法”,对中日经贸关系有损无益,但在华日企仍勉力开拓、苦心经营,也收获了可观的业绩。经贸纽带在中日关系中所起到的压舱石和黏合剂的作用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也充分彰显了中日关系的内在韧性。
第四,12月16日,日本通过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三份安保政策文件。这是日本一贯坚持的“专守防卫”政策的重大转折。日本在安保领域的这一突破,对于中日双边关系以及地区和全球安全而言,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也完全有违于“互不构成威胁”的承诺。安保领域及相关的重要敏感议题始终是悬在中日关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曾给东亚带来深重灾难的日本在这一领域应该谨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