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江跃中 方翔 解敏)各种特色小吃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而早点更是城市烟火气的体现。“但现在包括‘四大金刚’在内的传统上海早点濒临消失,比如麻球、糖糕、包脚布、羌饼,还有老虎脚爪、酒酿饼等,恐怕现在的年轻人或者新上海人听都没有听说过。”出席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陈新等10名委员联名提案,呼吁保护和挽救传统上海早点。
陈新介绍,目前上海市民可以选择的早餐场所主要是各类中西快餐店、面包房和包子铺,基本不包含上海元素。疫情前,在一些居民区还能看到卖上海最典型早餐“四大金刚”的铺子(虽然其中粢饭团往往被粢饭糕取代,而两者完全不同),但是总量越来越少。此外,在家门口不远处就能找到一家好吃的生煎馒头摊位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过去自己拿着锅子排队等生煎的场景不再出现。
“连上海最普通的早点‘四大金刚’和生煎馒头都沦落到如此地步,更不用说其他过去常见的早点了。”陈新对过去经常吃的麻球、糖糕、包脚布、羌饼等念念不忘,但他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传统上海早点几乎消失殆尽。过去很普通的油墩子和葱油饼,现在也变成了稀缺资源,往往只能在远离市区的旅游景点才能寻觅到它们的踪影。而在市区,但凡有味道好一点的摊点,立刻就会成为网红景点,吸引众多顾客纷纷前去打卡。他表示:“承载着老一辈上海人记忆的这些上海早点,亟待保护性抢救,相信它们仍然具有相当的市场价值。”
随着疫情逐渐平稳,城市烟火气将重新聚拢,因此,现在是保护和挽救这些濒临消失的传统上海早点的好机会,陈新等10名委员在联名提案中建议:
■有关部门开展相关调研,确定一批传统上海早点名录;
■鼓励和扶持一批居民区附近的家门口早餐店,适当降低开店门槛,确保现在仍具有一定知晓度的“四大金刚”和生煎馒头等传统上海早点不会继续消退;
■恢复甚至增加流动早餐车的数量,鼓励其优先提供传统上海早点;
■寻找能够制作濒临消失的传统上海早点的师傅,鼓励和扶持他们将制作技艺传承下去,有条件的可作为非遗传承人或者为其设立工作室;
■通过媒体宣传或者通过举办上海传统早点制作大赛的方式,让上海市民了解上海传统早点,推进上海传统早点的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