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郭剑烽)昨天,2023年宝山科创生态圈建设大会在临港城工科技绿洲举行。会上,最亮眼的当数首批“先投后股”项目揭幕,首批2915万元拟扶持资金即将拨付,标志着标准化工作体系助力成果转化,宝山倾力注入金融活水,奋力将一张张“新蓝图”推演成一幅幅“施工图”,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的四梁八柱已经初步形成。
“首笔350万元的扶持资金即将拨付,公司上下都很激动。”上海天域光联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倩武告诉记者,作为一家由上海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专注于星载信息传输与处理系统以及测试系统的科技企业,在2022年初落地宝山环上大科技园0号基地,完成了“从0到1”的跨越,“后续要形成适合市场的商业化产品,公司还面临着很大挑战,宝山‘先投后股’试点好比一场及时雨,为我们解决了初期研发投入经费”。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往往难跨越小试、中试“死亡之谷”,缺资金是重要原因之一。2021年7月,宝山区主动担当科创政策的试验田,积极揭榜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有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先投后股”创新改革试点任务,勇敢探路,努力送出雪中第一筐“炭”,随后逐步探索形成可持续的“政府引导+市场接力”资金支持方式。短短一年多,宝山建立“先投后股”一套涵盖“试点方案、研判遴选、专家评审、评价体系、签订协议”各环节的标准化工作体系。自去年9月以来共征集48个项目,最终遴选7个首批立项的项目,涵盖生物医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领域。“先投后股”模式既有别于传统财政资金扶持的无偿性,也不同于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投资的逐利性,该流程机制的自洽性、评价体系的严密性和权益处置的灵活性,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创造更多延展性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