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玉
城市公园、绿地能否带宠物一起游玩,历来是坊间争议话题,也让公园和绿地的管理者颇为头疼。据媒体报道,在公园里为宠物单独开辟固定区域——做一小块宠物乐园,成为现阶段流行的一种“折中”解决办法,例如改造后的和平公园就针对不同体型的犬类新增2处宠物活动片区,并设置了隔栏,与周围环境分开。
目前,上海不少场所已接受宠物入内,除了一些咖啡馆、商场,有的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也向宠物开放,成为“宠物友好型”场所。像徐汇滨江就设有专门的萌宠乐园,可以说是沪上老牌的遛狗胜地之一了。还有世博文化公园、廊下郊野公园、广富林郊野公园等多家公园也都欢迎“毛孩子”们入内活动。
不过,对于宠物能否进入公园等公共空间,仍然没有形成共识。一方面,一些宠物尤其是犬类,确实有一定的户外活动需求;另一方面,各个公共空间本身的客观条件不同,向宠物开放的难易程度自然也会不同,有的郊野公园可以让宠物在草坪上尽情撒欢,但一些老城区的公园面积不大,即使接纳宠物入园也难以这么做。养宠者的素养高低、其他市民对宠物的接受程度等因素,也影响着公共空间能否、怎样向宠物开放。
宠物进公园,要寻求“最大公约数”。公园里的宠物乐园,就是“最大公约数”的一种体现,在客观条件、不同人群的需求之间达成了一定的平衡。实际上,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能否遛狗,也一度是热议的话题,后来相关条例规定:在滨水公共空间内遛狗,应当在特定区域、时间段内进行,并符合活动秩序要求。一些“宠物友好型”公园,也会要求宠物主人签订责任书、做好防护措施等。
“最大公约数”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客观条件改善、养宠者素养整体上升、其他市民对宠物接受程度提高等,宠物能够活动的空间或许会越来越大。说到底,公共空间本来就会面对市民的多元化需求,不妨对此保持开放的心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创新管理方式、细化管理规范。当然,使用者也需要共同维护公共空间,尊重他人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