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健在分析病情 中山医院供图
3月16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病房内,患者家属何女士一见到骨科主任董健教授就兴奋不已。她的弟弟小何因病两度瘫痪,董健为其成功“拆弹”。“谢谢你们,让我弟弟的眼里重新有了光。”她说。
90多分钟的奋战
因肺癌转移至胸椎,继发恶性肿瘤,小何下肢逐渐瘫痪。去年,董健团队为其实施肿瘤分离手术,助其恢复行走。遗憾的是,小何因故耽误了后续治疗,今年初再次出现下肢瘫痪。面对再次转移至脊椎、压迫脊髓的恶性肿瘤,小何的姐姐又向董大夫求助。“手术风险极高,我当时不建议手术,但患者家属一句话打动了我:哪怕0.001%的希望,我们也要抓住!”董健说,患者不放弃,医生就应该为他们坚持。
切除脊椎肿瘤,是外科最具风险的手术之一,但患者强烈的求生欲促使董健决定试一把!在麻醉科和手术护理团队配合下,他和团队为小何做了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及清创术,切除肿瘤,将坏死组织清除。
90多分钟后,手术完成。当听到通知要患者家属前往谈话室时,小何的姐姐首先想到:“怕不是手术失败了?”当她赶到时,医生的话让她激动万分——“手术非常顺利!”
挑战最难手术
全脊椎肿瘤整体(En-bloc)切除,好比为绑满炸药的人“拆弹”——脊椎前方是胸主动脉大血管,一旦破裂就会大出血;后面是脊髓神经,碰伤一点,患者就会瘫痪。十多年前,董健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经过技术改良和器械发明,单节段肿瘤切除只需4个小时,甚至不输血,大大降低手术难度系数。
一位患者四椎节多次复发脊柱巨细胞瘤,经董健团队手术后完整切除,该患者已健康生存十余年。“十多年来,患者家属每年都会发来感恩与祝福,成了我的朋友。”董健说。
当好医生,也要搞好科普
手术台之外,科普则是董健做得最多的事情。他率领团队编写了腰突症系列科普书,累计发行10万余册。2014年,他成为国内首位因科普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医生。
从书籍到微电影,只要能把科普知识传递出去,董健就会挤出时间来做。为了让肿瘤转移到脊柱的患者不丧失继续生活和治疗的信心,在2017年拍摄微电影《脊柱上的“拆弹兵”》的基础上,去年,董健又率领中山脊柱外科团队根据真实病例设计脚本,出演、拍摄了续集《脊柱上的“拆弹专家”》,向大众传递肿瘤脊柱转移的科学诊治理念。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