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龙华桃花红(剪纸) 重游香港 风满楼主俞国卿 安福寺的梅花 泡芙 在苏州河的柔波之上
第13版:夜光杯 2023-03-30

泡芙

西坡

泡芙,我记得自己童年时的西饼店是写作“泡夫”的。

泡夫的泡,是“泡吧”“泡妞”的泡;泡夫的夫,是“盘夫”“索夫”的夫。那么,为什么后来“泡”字没改,却把“夫”改成“芙”了呢?我猜想,在“泡吧”“泡妞”等流行词不曾大行其道的年代,“泡夫”是不存在歧义的,然而时至今日就难说了。“泡芙”一词,断了人们联想的邪念。否则,你说Puff原本可以直截了当地译作“泡夫”,又何必费尽神思拐个弯儿地另起“泡芙”之名?

1966—1976年,我不够“青年”资格,但令我印象深刻且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明显带有西潮色彩的食品,比如咖啡或“泡夫”,并没有被“赶尽杀绝”;“泡夫”竟还能做出最后的倔强姿态横陈于食品店玻璃柜。我还能不时去“静安新邨”旁边“凯歌”(凯司令分店)花一毛几分钱买个泡夫吃吃,简直生活在别处。

从“泡夫”到“泡芙”,改变的是理念,不变的是内核。

从没见识过泡芙的人,无法想象它是怎样形状、怎样口味的食品。不过,望文生义的话,凭着对“泡”字的推理、对“芙”(荷花)的揣度,人们大致有了基本的轮廓:膨胀,松脆,空心,含苞待放状……

确实,要定义泡芙是困难的。有人说,奶油面皮中包裹着奶油、巧克力、冰淇淋,叫泡芙;也有人说,使用水、奶油、面和蛋做包裹的面包,叫泡芙。反正泡芙就像“凤姐儿”,说她外表“容貌美丽”“气度娇艳”,自然不错;但只有对她“心狠手辣”“八面玲珑”的内在性格了然于胸,才能体会所谓“一姐”,可不是吃素的!

同样,泡芙也不是吃素的!

关于泡芙来由的传说颇多。我以为其中有一说最富传奇色彩:旧时,法国北部一个大农场主想拆散女儿和替主人放牧的小伙的爱情。女孩苦苦哀求父亲放过。农场主便出了个题目——“把牛奶装到蛋里面”,如果他们在三天内做成,就允许他们在一起,否则……最终,一对聪明的恋人成功地做出一种外表如蛋壳般酥脆、主要原料中有鸡蛋、馅料则是结成果冻状牛奶的点心。因为小伙名字的第一个发音是“泡”,姑娘名字的最后一个发音是“芙”,于是那个小点心被取名为“泡芙”。

林林总总的传说,都在渲染泡芙身世的不凡。相对而言,日本学者池上俊一在《法国甜点里的法国史》一书里的论述则严肃多了:“在《巴黎的王室糕点师》一书中,‘长满苔藓的洞窟’非常有名,如图画般生动。其制作方法如下:它的形状为圆形,放在4个拱廊之上。主体由‘女王风格泡芙塔’(croquembouche,见第4章包法利夫人的结婚蛋糕)构成……将这些泡芙从单柄锅中取出后,分成5到8个和10到12个的小组,在上面撒上足量的砂糖和开心果碎末。由4个拱廊组成的石头山是用涂满焦糖的泡芙面糊曲奇(环状曲奇)做成的。”主理者,正是欧洲名厨、拿破仑的重臣塔列朗家的糕点师卡雷姆。

可惜,池上仅仅描述了“泡芙塔”的构成,也没披露泡芙的确切来路。

泡芙在中国年轻人心目中很有地位:我在“龙之梦”中山公园店里看到两个男生为没买到泡芙而沮丧,他们根本不屑于柜台里的其他点心。我采访过奉贤一家小咖啡店的年轻女老板,来自宝岛台湾的创业者,她为自产泡芙获得大卖骄傲,其得意盖过对主打且热卖的咖啡的得意。她以为,成功来自悉心调制的奶油,这是关键。

在上海,我们还能看到直接以“泡芙”为店招或只卖泡芙的店家。

总的来说,我不太认可泡芙里注入过于稀薄的奶油或镶嵌仿若干酪的奶油,觉得只有那种果冻状、富于“流动感”的,才最好吃。

我也以品尝到长条形泡芙为时髦的体验。据说,上海老克勒把长条形泡芙叫作“哈斗”,英文叫hot dog。故而拜托:千万不要把它看作是你熟悉的快餐“热狗”;还得长个心眼:把长条形泡芙混作“哈斗”,恐怕也是老克勒的自作主张。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