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萱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参演项目《无论西东》——“方锦龙和他的朋友们”音乐鉴赏会日前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上演。国乐艺术家方锦龙与吉他演奏家段昌武、打击乐演奏家徐德梁、贝司演奏家蔡继文一同,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音乐与文化的盛宴。如果用一些词来总结这场演出,大概会是“一场讲演、两本游记、三种声音”。
这是一场讲演,融乐识于乐声。整场音乐会以夹叙夹演的形式呈现,国乐知识穿插于演绎之间,关于乐器,也关于乐曲。方锦龙以巧舌如簧之“簧”字引入,就簧类乐器与竹制乐器展开了极为生动的介绍。从出土于河南舞阳县、来自9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到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笙与饱含中国文人意蕴的箫,再到唐宋时传入日本,后在中国式微的尺八。方锦龙用乐音在观众眼前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
而从乐曲来说,不论是方锦龙随《酒狂》的音乐节拍拟步醉态,由此呈现出的中国写意文化;还是对《彝族舞曲》的细节加以模弹,讲解如何借琵琶来呈现舞蹈中的柔美神韵,进而达到器声与舞态的共通;抑或是《十面埋伏》中,通过碎片化的展示,拆解乐曲中战车飞驰、刀枪碰撞、战马嘶鸣之意象……其所带给听众的那一份震撼,显然不能仅凭音乐完成。
“文化自信”在方锦龙的演与述中不断被凸显、强调。而在过程中,方锦龙还不时幽默地调节气氛,如把无琴弦、无琴键、无音高的锯琴戏称为“三无”乐器,引得台下欢声笑语一片。这位学识与乐识双“识”兼备的艺术家,将中国文化融于音乐演绎之中,让观众在听音乐的同时,也“触摸”到了一件乐器、一首乐曲其背后的历史。
这是两本游记,我们在音乐中领略各地风土。方锦龙先后两次带领现场观众开启充满未知的音乐之旅。一是《千年回响》,展现的是国内风土,另一则是《五弦琵琶世界游》,描绘的是域外风情。两本游记也是自此而来。
《千年回响》呈现的是方锦龙多年来通过采风累积的硕果。从汉族的骨笛、笙、箫、篪到云南少数民族的巴乌、彝族的口弦、佤族的“嘚”、海南黎族的鼻箫,哈尼族的其篥……每一件乐器的出现与展示,对于现场的观众来说都是一次惊喜——惊于乐器的样式繁多,更喜于它们的音色纷呈。正如方锦龙自己所说:“我的采风还将继续下去,希望到时能与大家分享更多的民族乐器。”也让这本游记的续写成了一种美好的期待。
如果说《千年回响》是通过诸多民族乐器让现场观众们欣赏到祖国的锦绣河山,那么《五弦琵琶世界游》则是借由一把五弦琵琶演绎出世界的人情美景。这一本世界游记一路途经亚洲、欧洲、美洲,完成了一次半环球之旅。从中国首都北京出发,模拟三弦的音色仿佛让人置身于北京城的老胡同。下一站两河流域,阿拉伯风韵在五弦琵琶的演绎下展现得一览无余。而到了印度,方锦龙将弹拨琴弦与敲击面板的技法两相结合,使得西塔尔琴与塔布拉鼓共恰于一体之中。日本是亚洲之行的最后一站。伴随着清脆的三味线音色响起,鼻尖宛如弥漫开了恬淡的樱花香气。此后一曲用日本都节调式演绎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满厅春色更是藏不住地袭来……作为旅行的终点,方锦龙选择了中国上海,并用一曲《紫竹调》为这场充满奇遇的旅行画上了句号。
这是三种声音,打破“时”与“空”的边界。中西相融的声音、古今相会的声音以及历史积淀的声音,三者共同上演,难分彼此。1934年,电影《渔光曲》上映,其同名主题曲一时之间传遍大江南北。不同于原版的人声呈现,方锦龙选用了来自意大利的锯琴替之。论及中西相融,一曲《忆江南》扣人心弦。音乐在吉他的低吟中开场,而后是琵琶与吉他的对答如流。放眼整场音乐会,采用与之相似却又不同的对话的,还有两首西班牙名曲《爱的罗曼史》与《阿斯图里亚斯》。琵琶与吉他,二者的扫弦在抗衡与融合中不断交织,弗拉门戈的热烈在你来我往间酣畅淋漓。
选自《音乐·诗经》的两首作品——《琼瑶》和《玄鸟》极具古典韵意。《琼瑶》中主题诠释的层次递进极为巧妙,体现出演奏者的独具匠心。《玄鸟》中连音的运用更是让人惊喜,这一节奏上的短暂游离让听者于音乐框架之中与之外不断摇摆。
对于琵琶经典曲目的再演,以《彝族舞曲》和《十面埋伏》两部作品为代表。前者是方锦龙对恩师王惠然的缅怀,也是对上海大同乐会各位国乐先贤的致敬。音乐在琵琶的轮指中娓娓道来,配以吉他的或分解和弦陪衬、或快轮伴随,加之口弦的点缀,让这曲《彝族舞曲》动人异常。《十面埋伏》的收场,是整场音乐会的点睛之笔。加入低音弦的五弦琵琶有着不同于四弦琵琶的张力。一如王猷定所写的那般:“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在方锦龙的五弦琵琶中,人们听到的是成熟演奏家在舞台上的松弛与游刃有余;一位国乐传承者对于中国传统乐器与文化承续的信心与肩负;一位虔诚习乐人对琵琶不变的热忱与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