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亦铭
当交响乐遇见文学故事,一次音乐与文学跨界“联姻”的梦幻之旅就此展开。这场梦幻之旅的“领航员”由著名指挥家张艺担任,携手上海爱乐乐团和小提琴演奏家黄滨,共同为申城的乐迷们和文学爱好者们开启一场交响乐与文学的盛宴。
说到文学作品与古典音乐的结合,想必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大文豪莎士比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英国戏剧泰斗,他的诸多作品就是古典音乐作品的灵感。记得是在2016年的岁末,正值莎翁逝世400周年,来自莎翁故乡、被誉为“英国三大古乐团”之一的英国合奏团访华演出,为中国观众上演了一套融汇了莎翁情怀的音乐会作品,至今令人回味。
与当年那场音乐会不同的是,日前的这场“共生之旅”则是中西合璧,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与世界文学史的一场时空对话,更是西方交响乐融入中国文学作品的一次尝试。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小提琴协奏曲形式首登交响乐舞台,由俄罗斯当代作曲家阿尔弗雷德·哈里耶维奇·施尼特凯创作的《仲夏夜之梦》和《果戈里组曲》迎来了其中国首演。
上半场的两部作品均为中国作品,都与中国著名作曲家黄安伦密切相关。黄安伦7岁已完成其第一册钢琴曲集。中国近代音乐大师马思聪评论他“有很丰富的想象力”。他的作品几乎涵盖严肃音乐的全部领域,包括歌剧、芭蕾舞、电影、合唱、声乐、室内乐、器乐独奏、百老汇音乐剧及20余部交响音乐,堪称作品最多的中国作曲家之一。当晚乐团首先演奏的是他非常出彩的《塞北舞曲》,该作品曾上演于2003年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该作品节奏感极强,黄安伦巧妙地运用了“塞北民间吹打乐”这一鲜活素材,气氛活跃,旋律优美,张弛有度地将塞北人民豪爽热情的个性展现在人们面前。尽管这是一部充满中国民族元素的舞曲,但乐团的各个声部在演奏中相得益彰,增添了作品的广阔性,令其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中西交融。
中国名著《红楼梦》于1987年改编成电视剧搬上荧屏,引起轰动并成为难以逾越的经典。作曲家王立平为之谱写的系列音乐作品,如《枉凝眉》《红豆曲》《葬花吟》,至今仍令人称道。文学与音乐的相互加持与提升,《红楼梦》不仅诞生了电视剧的交响乐配乐版,延伸出了供音乐会上演奏的版本,再到后来华裔大提琴家李垂谊与香港音乐家黄学扬联手,将王立平原作的6首曲子改编成的《红楼梦大提琴随想曲》,每一次的嬗变都充满惊喜。此次音乐会上演出的版本是黄安伦编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担任小提琴独奏的是曾荣获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的著名小提琴家黄滨。小提琴协奏曲版的《红楼梦》为黄滨量身定做,黄滨的运弓流畅连贯,揉弦微妙到位,不仅完美配合了“剧情”的发展,更是把原作中的文字,真实生动地用音乐呈现了出来。小提琴协奏版的风格细腻、自然又宁静明朗,与张艺执棒下的乐团共同诠释出音乐与文学的共融性、互动性,迸发出艺术性、思想性、共鸣性。
下半场的两部作品均为中国首演,由俄罗斯当代作曲家阿尔弗雷德·哈里耶维奇·施尼特凯创作,他与杰尼索夫、古拜杜丽娜并列“俄罗斯当代三杰”,被俄罗斯媒体称为“20世纪最后的天才”。他的“复风格”俨然已成为解读他作品的一大关键词,或者说施尼特凯即代表着“复风格”。《仲夏夜之梦》原为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富有浪漫色彩的喜剧,讲述了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门德尔松曾经创作过《仲夏夜之梦》。如果带着这样的代入感去聆听施尼特凯创作的《(非)仲夏夜之梦》的话,那么一定会惊诧不已,如此大的听觉反差,或者说音乐上的处理是那么截然不同。在乐团演奏中,随着羽管键琴的加入,更多巴洛克的元素依稀明朗,将莫扎特的早期风格融合在了整部作品之中。似《仲夏夜之梦》,却又非《仲夏夜之梦》,这也许就是本作品最贴切的表达吧。
果戈里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与普希金的创作相配合,奠定了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施尼特凯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果戈里组曲》则将《死魂灵》《肖像》《外套》《钦差大臣》等多部俄罗斯文学作品浓缩其中,随着现场乐队演奏的逐渐深入,部分音乐主题元素若隐若现,是熟悉的“乐圣”贝多芬?还是“神童”莫扎特?还是舒伯特创作的音乐?熟悉的旋律慢慢浮现又淡出,迷离与彷徨,幻想与现实,引领着现场观众拨开迷雾一听究竟。音乐与文学融为一体,而交响乐独具匠心的魅力也获得升华。文学为交响乐打开叙述的大门,交响乐为文学推开了引人共鸣的窗口,她们同体共生、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