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朱鹮归来 舞蹈  生命的表达方式 交响乐与文学的同体共生 音声往来  无问西东 人民的合唱  上海的交响
第12/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3-04-02

舞蹈 生命的表达方式

“上海之春”长三角专业舞蹈展演巡礼

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林 圣

海派芭蕾、前溪古舞、安徽花鼓、南京绒花、龙泉宝剑、镇江醋艺、敲打莲湘……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举办的“上海之春”第二届长三角舞蹈展演之中,观众所欣赏到的不仅仅是舞蹈本身。肢体语言如同载体,成为了琳琅满目的长三角地区文化艺术之集中呈现。全球化历程引发文化同质化忧思的当下,保护地区文化特色,成了当务之急。从这一点来看,“上海之春”搭建“长三角舞蹈展演”之平台,起到了地区文化汇聚展示和传播交流的作用,将在未来引领地区舞蹈的传承创新。

展演中来自沪苏浙皖四地的舞蹈院团,不约而同将创作内容瞄准了地区特色资源,以此为遵循,潜心设计独具特点的舞态和舞容。浙江的《春水前溪》,其创作之根,深扎于古舞“前溪”的复现基础之上。“前溪舞”自南北朝时期发轫,当时有“舞出前溪”之说。然而这一古代达到相当艺术高度,甚至成为美妙之舞代名词的前溪舞,却极少留下文献。浙江的舞蹈家从诗歌、壁画之中,摸索出“出胯”“回首”等动作元素,并进行了全新的组合创作。《春水前溪》格调“哀而不伤”,动态婉约优美,恰如诗人笔下之句章。上海芭蕾舞团和上海戏剧学院的《花季》《永生花》创演,建立在“海派芭蕾”规范精巧的训练体系之上。服饰和道具摈弃繁复,选择极简,突出舞者动作演绎之本体,两个舞作的特点在于造型精准多变,衔接丝滑流畅,富于独特的诗意精致,给人以空灵、唯美的享受。上海歌剧院舞剧团的《血印桃花》挖掘本土红色题材,以龙华烈士为创作原型,“撑肩托举”的双人舞高难度技巧,令观众折服。

着眼于地区特色资源,长三角舞蹈院团巧思求变,别出机杼,于旧有的舞蹈语汇之中,寻求创新性发展。如果说,舞剧体验的是跌宕起伏的戏剧“过山车”,那么时长数分钟的舞蹈小作品,观赏的则是编导之匠心独运:运用旧有的“动作库”,拼组出全新的舞句和意境。朝鲜舞《云迹》在传统扇面上,延伸了边缘。原本朝鲜族“扇子舞”以典雅、舒展见长,再配合着道具的创新,形成了连绵不绝、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质感。安徽凤阳的作品《幸福快车》以传统道具“岔伞”的旋转手法叠加,拟“轮毂”之物态,加之别开生面的群舞编排,栩栩如生地反映了新时期乡村生活积极向上之面貌。南京的《秋熟》则筛选舞蹈语汇,巧用了“打莲湘”的素材,沿用传统叩击身体部位发出声响的动作,赋予其“割麦”之语义。上海戏剧学院的作品《鸿鹄高志》创新结合了古典舞与现代舞的语汇:古典舞铺设出缥缈、高洁的氛围,喻精神之高远,而现代舞展现了上下求索的四方之志,咏青年人之蓬勃朝气。

“谁不跳舞便是不懂得生命的方式。”舞蹈所承载的从来不仅是肢体动作本身,而是习俗、情感、技艺、生活方式等集合。虽为无声的肢体艺术,却在这个仲春时节,诉说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精彩华美之篇章。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