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网络赋能空间广大 家常的景和人  打动观展者 上海为什么创办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大会
第10版:文体新闻 2023-05-05
俞晓夫看“从波提切利到梵高”

家常的景和人 打动观展者

俞晓夫观展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进入闭幕倒计时。昨天,油画名家俞晓夫悄悄来到上博展厅,一边欣赏52幅大师真迹,一边结合自身的经验作了专业又独具特色的诠释。

俞晓夫在世界各大博物馆看过很多大师作品,但是在上海自己的家乡再会这些“熟人”,感触颇深。展览始自于安托内罗·达·梅西耶绘于1475年的《书房中的圣哲罗姆》,俞晓夫说,这虽然是幅小画,但是值得细细观看,人物、家具、地砖的透视关系画得十分准确,透过窗户瞥见的青翠风景细腻到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门框中的风景这般构思在宗教画中并不多见,书房的建筑风格类似于哥特式教堂,拱形的入口仿佛在邀请观众进入这个宁静而明亮的内部空间。”

接下来的一幅木板油画《阿波罗和达芙妮》在同时期画家中属于中等之作,但是,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家波拉尤奥洛描绘了女神达芙妮化为月桂树的那一刻,她的双臂长成了枝繁叶茂的月桂树枝指向天空,一条腿扎根于泥土之中,这样的姿势让人久久挪不开眼神,俞晓夫说,这棵亦人亦树的形象常常出现在当代艺术作品中,自己的作品中也会用到画中的这个元素。

古典油画中,孩子的形象作为画面中的重要活跃元素频繁出现,画家们画得各有千秋。俞晓夫画人物画,对此颇有研究,“你看拉斐尔的《圣母子与施洗者圣约翰》中,孩子的形象画得十分逼真,手持芦苇面部朝上的小圣约翰肉乎乎的脸庞和无邪的表情完全是生活中的景象,而波提切利的作品《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中央的孩子就画得太接近成人。”

在这些油画的创作年代,囿于只有蜡烛这般有限的照明工具,光的运用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俞晓夫曾经创作过一幅名为《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的油画参展“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这幅作品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从图书馆门缝透进来的那线亮光,自下而上照亮了人物,“古典油画的意味由此而来。”

俞晓夫认为,此次在上博展出的英国国家美术馆馆藏绘画作品确实精彩,若去欧洲旅行一路参观博物馆,往往一个博物馆所藏两三百件作品,只有五六件精品,而这个展览上,我们目所能及之处都是精品。“绘画的题材选择中既没有特别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深奥难懂的宗教主题,而是亲切的生活场景如磨坊、厨房、草地,人物肖像好像身边的人物,比如大受欢迎的《红衣男孩》。正是因为如此,这个展览才能在上海得到大家的欢迎。”

上博党委书记汤世芬介绍,作为重要的城市文化地标,上博有着野心勃勃的“大博物馆”计划: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积极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促进国际交流。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