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要有世界经典,更要有中国表达 肢体张力 唱响经典悬疑 时代再变 人性难变
第10版:文体新闻 2023-05-12

要有世界经典,更要有中国表达

3月起演艺市场“文艺复兴”至今热闹非凡。历经上海之春、白玉兰戏剧表演奖颁奖、现代戏剧谷等文化节庆,接续的就是几台海外经典剧目的本土化改编版连番上演。5月5日起,获得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授权的音乐剧《剧院魅影》中文版在上海大剧院首演,仅仅装台就耗费了20天。5月4日起,濮存昕导演、上戏第六届藏族班出演的普通话、藏语双语版《哈姆雷特》上演。昨晚,徐俊导演的音乐剧《哈姆雷特》以及芭蕾舞剧《歌剧魅影》同时首演……

两台“魅影”、两台《哈姆雷特》都在5月点燃申城舞台。最初,还都是英国经典:400年前的莎剧《哈姆雷特》;35年前的音乐剧《剧院魅影》。舞台剧“西风东渐”,仿佛延续了上世纪80年代外国文学的轨迹,经典剧目,扑面而来。

但是,细细分析,源头大抵相同,但是改编过程各不相同。音乐剧《剧院魅影》中文版几乎是英国原版的复刻,除了演员是中国人、唱中文歌词之外,舞台道具、服饰几乎都是从《剧院魅影》全球巡演的各个剧组中调用来的。因而,就是把中国演员嵌入了《剧院魅影》的壳中。徐俊导演的音乐剧《哈姆雷特》则是改编幅度最大的,首先在视觉上向传统文化巅峰时期之一宋代美学致敬,其次要寻找当下在中国以音乐剧排演《哈姆雷特》的意义和价值。前者满足了无法去欧美看原版《剧院魅影》的最广大观众的念想,激活市场;后者探索了西方经典本土化改编的艺术方向,在市场与艺术中寻求平衡。

舞台上要有经典普及,毕竟中国观众的舞台阅历受客观条件限制并不丰富;舞台上更要有基于经典的表达与创新——

那是中国舞台剧前进的根本动力。

朱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