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盈利困局 您了解信托的真正意义吗? 再聊核聚变的美好愿景 新高新低——罕见的股市现象
第14版:新民财经 2023-05-13

盈利困局

杨硕

“用不起共享充电宝”是当下不少消费者共同的心声。

外出吃饭时,用了一下共享充电宝;吃完归还时,发现被收了十几元的费用。高达每小时4元的费用,令人望而却步。

有个行业内的朋友,最近刚刚入职了一家共享充电宝企业,这给了我一个释疑的机会。“屡屡涨价,你们盈利了吗?”这是我开口问的第一个问题。

从共享充电宝诞生以来,如何盈利一直是困扰行业企业的最大问题,涨价就成了不二选择。

近年来,共享充电宝的价格,与它在街头随处可见的“接地气”设定显得越发错位。1元1小时的共享充电宝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式。

除租金以外,每24小时封顶价格和免费使用时长也有不同。同一区域不同品牌之间,每24小时封顶价格在28元到40元不等,在有些流量较大的区域这个价格甚至还会再高。

涨价又涨价,共享充电宝企业总该赚了不少吧?但朋友的回复却不是如此:“没有,我们去年亏了七个亿。”

他说,除了受到疫情的影响以外,业绩连亏的背后是高额的营销费用支出。

据悉,目前各大共享充电宝企业主要采用直营和代理两种模式。对于景点、景区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景,企业通常采用直营模式,向商家支付一定的入场费用和分成,并向地推人员支付薪酬。而对于餐馆、便利店等场景,则更多采取代理模式。代理商向企业买断机器,再自行向商家推广并达成协议,进行利润分成。

也就是说,它们赚的钱大部分都撒向了营销费用,其在营销费用方面的开支均在70%以上,包含了付给商家的入场费和佣金。换句话说,一众共享充电宝企业更像是“打工人”,终日辛苦开拓业务挣钱,但到头来,收入的绝大多数进了“房东”口袋。从目前来看,这种“替房东打工”的趋势一直没有根本的改善。

消费者对共享充电宝的价格非常敏感,而共享充电宝企业背负了沉重的运营成本,又不得不提高客单价。就这样,共享充电宝陷入了平台涨价,代理商与商家盈利,消费者买单的怪圈。换言之,共享充电宝并非不赚钱,钱只是让代理商和商家赚去了。

而从长远来看,随着未来电池技术的升级,共享充电宝行业或面临冲击,所以,如何探索多元化收入是共享充电宝行业未来值得深思的问题。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