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苏东坡颂 百合(中国画) 春天带来欢喜 AI时代的《樱桃园》 橘子花开 忆杨苡 不要等,先去做
第11版:夜光杯 2023-05-20

不要等,先去做

郑健

1933年12月,母亲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到了上学年龄,因母亲的坚决要求,外祖父克服家庭经济困难送她上学,但是小学只读了两年,因无力负担而辍学。

母亲的性格是不甘落后、勇于担当。19岁时母亲与父亲结婚,之后近10年内,母亲生下了我们四个孩子。父亲在市区工厂里工作,每周回来一次,家里的事都由母亲打理。她既要参加生产队劳动,又要料理我们的生活,非常辛苦。母亲在怀我五六个月的时候,还在参加生产队挑担施农家肥等重体力劳动。

我的记忆中,只要一有空,特别是晚上我们睡觉后,母亲都会在煤油灯下看她喜欢的书。她任生产队政治指导员,每天出工前会为全体社员读报、读文件等,组织学习国家大事。而在组织社员学习的前夜,她一定会先阅读有关的报纸、文件,以提高学习效果。母亲常常对我说一句话:“凡事少说道理,先要去做,并讲效率。”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经常很晚睡觉,早晨4点即起床。

经生产大队推荐,母亲经过短暂的专业培训和刻苦自学,成了大队的非脱产助产士。那几年她在无数的晨曦中迎来了一个个充满希望的小生命。冬天的后半夜常常有人敲我家房后的玻璃窗,母亲就会悄然起床。到早晨我们会看到略带疲惫和喜悦的母亲回家,为我们做早餐,并告诉我们谁谁谁家生了个儿子或女儿。

后来母亲转为生产大队脱产的乡村医生(赤脚医生)。这对她的知识能力是一个大的考验,但她通过几次短暂的专业培训和刻苦自学,很快适应了工作挑战。担任生产大队(村)乡村医生后,兼任村卫生室负责人,她几十年如一日,在行医的同时,村卫生室被她管理得井井有条,多年被评为公社、县的先进单位。她利用自己专长,义务为周围的群众服务。村上一位叔叔,年轻时得胃病,几次胃出血,常年病休需治疗,母亲数年为他半义务治疗,终使其康复。现已八十多岁的叔叔,提起母亲还赞不绝口。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安徽金寨县的贫困妇女,带着自己十几岁的患病儿子,慕名找到我母亲看病,母亲经过数月治疗,基本治愈了孩子的病。在了解到其回家已无路费的情况时,退回了最后一次的治疗费用,还多给了她50元路费。那时的50元是我父亲大半个月的工资。金寨的母子,多年与母亲保持通信联系,还经常给母亲邮寄一些山上产的笋干等食品,感激母亲的帮助。

我们小时候穿的鞋子都是母亲手工做的,做鞋前先要剪出鞋样。剪鞋样是个技术活,鞋样剪得好,做出的鞋子穿着舒服又样子好看。每年冬闲时,母亲会根据大妈、婶婶的请求,剪出众多大小不等的鞋样,送给她们,解决她们做鞋之需。

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母亲告诉我:“不要等,先去做,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修正。生活中的有些事可以想明白了再做,但大多数事可以先做,否则机会没了。”母亲一生都体现了一个词:实干。进入中年她积极靠拢党组织,经不断努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即使到了老年她还时刻关心我们的成长进步,教育我们一定要向上向善。

有一次我从部队回家探亲,看到年近六十岁的母亲还在看医学书,背诵有关的医学知识。原来她要考执业医师资格证,后来居然让她一次考成功。据说许多年轻的乡村医生都是考几次才成功,有的还考不出来,实在让我不可思议。

60周岁退休后,母亲在家里开设一个小诊所,继续为周围群众服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由于我们都已成家立业,没有了生活的压力,母亲几乎是半义务为群众治病。对在上海打工,确有困难的外来人员,母亲经常免费治疗,所以常常是病人不断,深得周围群众的赞赏,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这就是我勤劳而平凡的母亲。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