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没出息的“同里虎” 跨越千年“三脚猫” 欢乐童年好时光 鲜荷叶  糯米鸡 上海话里的“个”
第14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2023-07-09

跨越千年“三脚猫”

文/叶世荪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上海市区鲜见有人养犬,养猫人家却不少。当时养猫主要是为了避鼠患,家猫受宠程度远非今日可比,这从上海方言俗语中有很多涉猫之词可予折射。常见的如:“三脚猫”“煨灶猫”“白脚猫”,其中“煨灶猫”比喻人萎靡不振,“白脚猫”比喻坐不住或不驯服的人;“三脚猫”形容虽不精通但略知一二。

其中,“煨灶猫”“白脚猫”都是贬义,“三脚猫”则相对中性。

说“三脚猫”一词相对中性,一是指其义本就可介于两面,二是指使用者按照需要可以各有重点。譬如鲁迅曾在致章廷谦的信中说:“医生须得人,不可大意,随便令三脚猫郎中为之”,其重点在“不精通”上;程乃珊《上海探戈》:“老克勒是三脚猫,万宝全书缺几只角”,重点在“都懂点”上;金宇澄《繁花》中薛阿姨请小毛推拿,小毛说:“我是三脚猫,不正规的”,聪明的小毛把此间的中性概念用得进退有据。

如果溯源追根,猫在很久之前就有负面记录。譬如《朝野佥载》:“隋大业之季,猫鬼事起,家养老猫为厌魅”;《旧唐书》:“时人言(李)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至于“三脚猫”,在古代还真是个明明白白的贬义词,意思是徒有其表、名不副实。明代《七修类稿》中有“三脚猫”一节,云:“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明代《隋史遗文》:“这些三脚猫的军官,见他舞得这重枪,也便吃惊”。《韩湘子全传》里说阴阳先生元自虚“其实是个三脚猫,(学问)一件也是不到家的”。眼下各种书籍及网络大量引证的“三脚猫”一词出典,是元代散曲作家张鸣善的《双调·水仙子·讥时》:“说英雄,谁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其中末句意指:不识英雄者奉三脚猫为姜子牙,这和前句认乌眼鸡为周文王、视两头蛇为诸葛亮两句相呼应,说的都是识人不明。

以唐朝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4》第11集中,出现了“三脚猫功夫”的说法,让人顿生疑窦。“三脚猫”的说法未见于唐代史料,但却比元末的张鸣善要早。南宋《百宝总珍集》在青玉、玉带、玛瑙盏碗等各节中,都有“猫货”的说法;最后总结买卖要领时更是明确提出“物不中谓之三脚猫”的观点。“不中”就是不值得收藏、不能称为珍宝的东西。

以南宋距今的大致时间算,这只从贬义到中性、依然活跃在上海人生活中的“三脚猫”差不多已经存在了一千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