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强
如果上下班高峰期间去一些地铁口看下,共享单车“围站”情形的确让人叹为观止。市民苦此顽疾久矣,抱怨多多、投诉多多,但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共享单车曾作为新鲜事物出现在城市生活中,一度被看作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到进进出出、生生死死,闹出各类退费风波被消费者诟病,共享单车经过数年发展已经是生活中的一个常态存在了,方便了不少人、但也给许多人带去困扰。地铁口其实还只是一个烦人场景,学校、商场、医院,但凡有人流聚集,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脏乱差、路难行。
从媒体报道来看,但凡碰到这样的投诉,“相关部门”都会迅速跟进,尽快处理,还道于民。这个“相关部门”一般都是属地街道:问题发生在属地,街道总是得“兜底”,“逃”不脱责任,尤其碰到媒体报道了,更不能推脱了事。然而,从现在情况看,这样的处置方式还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今天配些人手问题解决了,明天老问题又回潮。一线街道工作同样千头万绪,可没有专门的搬专车人员。相关相关,难免万事都管;相关相关,毕竟也非专管。
老话说得好,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把脉解决这个顽疾,还得看系铃人。系铃人无非两方:
一方是消费者,骑行到点位之后,随处一停、层层叠叠,横七竖八、不管不顾。如果每个消费者都能按规矩停放,乱象肯定会缓解许多。但这个“如果”很难成立,一方面是不会每个人都做到,另一方面是个体消费者有时发现自己“规矩”不了:没有合规合理的空间停放了。总之,颇难苛责。
另一方是公司,作为共享单车的投放者,将这么多实实在在的工具投放到了社会面,并且有实实在在的盈利模式在其中——不管这个盈利是通过单车运营本身,还是背后的资本运作来实现,总之不是做公益,那么当然就有责任来给出靠谱的解决方案。
系铃人,不能只管“系”,出了问题,却都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