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竹园中心绿地 “水晶天”刷屏的背后 描绘美丽生态画卷  打造蓝天碧水净土
第3版:要闻 2023-07-19

描绘美丽生态画卷 打造蓝天碧水净土

上海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新路径

前、昨两天,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

5年前,上一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5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申城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核心,以减污降碳作为推动源头治理、促进绿色转型的总抓手,结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关要求,探索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新路径。

生态环境质量指标

持续创造新纪录

令人欣喜的是,申城各项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不断创造新纪录。

最受老百姓关注的PM2.5,年均浓度逐年下降,去年已经低至25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史上最低”值。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浓度近5年也总体呈下降趋势,保持在较低水平。

具体来看——

2022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率87.1%,无重污染日;全市273个考核断面,优Ⅲ类断面占95.6%,无Ⅴ类和劣Ⅴ类断面。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城镇污水处理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为97%和92.7%,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为100%。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森林覆盖率(18.51%)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平方米/人)稳中有升。

绿色低碳发展稳定推进。2022年,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0.5%,中心城绿色交通出行比例74%,农田化肥和农药施用量降低率分别达到4.8%和11.5%。

碳排放企业

9年100%完成履约

在不断深化绿色发展转型过程中,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积极行动令重重困难迎刃而解。

本市有序推进金山二工区、星火开发区、桃浦、南大、吴淞、吴泾、高桥等重点区域分类转型升级,持续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实施产业调整项目1000余项,全市累计开展362家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同时,不断提升能源结构优化能级。2022年,本地可再生能源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到4.7%,较2020年累计增加0.8个百分点,累计投放各类新能源公交车1.5万辆,纯电动城市配送物流车达到2.6万辆,累计更新纯电动巡游出租汽车超过2.4万辆;积极推进海铁联运,海铁联运箱量年均增速66.5%,远超国家及本市的增速要求。

本市还制定出台了上海市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出台能源、工业、新基建、交通、建筑、“一岛一企”(崇明岛和宝武集团)、重点区域等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氢能、绿色金融、督查考核、价格、教育培训等支撑保障方案。印发实施《上海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完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深化本地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

深化本地碳市场建设,强化对第三方核查机构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碳排放企业连续9年100%完成履约。

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

共保联治持续深化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绝不能自扫门前雪,必须与“左邻右舍”携手共建。

本市建立健全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在原区域大气、水协作机制的基础上,牵头成立全方位的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

深化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治,持续推进夏季VOCs污染防治、钢铁超低排放改造、老旧车淘汰等工作,深化船舶排放控制区管控,建立跨区域跨部门执法联动机制,协同打击船舶加注违规用油行为。

推动固体废物跨区域联防联治和利用处置设施互补共享,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固废危废利用处置“白名单”和“黑名单”制定规则及运行机制(试行)》,完成第一批处置单位“白名单”,进一步优化区域固废危废利用处置机制。

高标准推进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构建完整的生态环境“三统一”制度体系。完善联合河湖长协作机制,出台太湖淀山湖湖长协作机制工作方案。

深化示范区水源保护协作机制,共同开展示范区饮用水水源协同保护立法调研,启动示范区生态环境第三方治理服务平台上线运行。

在三省一市共同努力和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区域生态环境协作取得积极进展,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2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3.0%,较2018年上升7.3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较2018年下降26.2%,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I-III类)水体比例为89.4%,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一体化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水质持续稳定改善,太浦河跨省界断面水质连续三年年均值达到Ⅱ类以上。

本报记者 郭剑烽 通讯员 杜东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