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俊
上海街头清晨倒马桶,曾是人们熟悉的“一景”。上海街头还曾另有“一景”,即遍布街角处简陋的水泥小便池。这种小便池十分简陋,基本上是建在弄堂口的墙角之处,男性背对众人,随性而为。无遮无挡,一举一动,皆入路人视线,十分不雅,也不文明。但在几十年时光里,棚户区的男人已经习以为常,并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因为家里均无卫生设施,只能到街角处解决。这个街景,据我所知,全国大概绝无仅有。
然而,来上海的外地男人,就不能适应了。记得有位辽宁同行到上海,我尽地主之谊陪他游玩后,他欲小解,我自然而然地带他到弄堂口的小便池,他显得很是为难,站到小便池边又退了出来。最后还是找到一座公共厕所,才解其燃眉之急。
随着城市发展,用厕不文明的状况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便在这种小便池后加一人多高的围墙,以遮挡路人的一些视线。有条件的地方,还形成L形,可以全部封闭起来。虽说改变不是根本性的,但比原状总是有了一些改观。
这种小便池清洁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在小便处和尿液储存池的管道连接处有一个弯头,尿垢仅靠水是冲不掉的,清洁工人只能弯着腰或蹲着,用砂轮去磨老垢。近距离劳作,常常熏得清洁工人睁不开眼睛。1972年夏季,开播不久的上海电视台在一个新闻片中,就专门报道了清洁工人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的。
本来,这样的事,随着小便池的逐渐消失,已从记忆中抹去了,但最近看到两个电视连续剧,又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电视连续剧《破晓东方》第九集中有个镜头,入城后,一位解放军战士内急,正欲到房屋角落处小便,二十军军长聂风智见到后说:“往前50米有临时厕所”,并说,如果在此小便,“军法处置”。
解放军进军上海之前,曾在丹阳集训,陈毅在大会上要求干部战士自觉遵守入城三大公约,在不进民宅、不以功臣自居等诸多要求外,还强调了一条,即大小便上厕所。并说这是他向党中央立下的军令状,也是向世界昭告的宣言。为了做好这个工作,部队派出了宣传车,在街头广播宣传,反复强调大小便上厕所。
陈毅如此重视城市的卫生,和毛主席的重视分不开。在《换了人间》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陈毅在西柏坡参加七届二中全会后,将回新上海担任市长。行前,毛主席同他谈话,在列数了上海将面临诸多困难后,话题一转说,别的不说,就说拉屎吧,上海有600万人,每人每天拉4两屎,一天就有一千多吨。如不及时处理,就要臭气熏天啰。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前夜,日理万机的毛主席,竟然还想到这些问题,完全出乎今人的想象。解放军露宿上海街头的镜头震惊了世界,感动了上海人民。但解放军战士入城后,不准随地大小便一事,过去宣传得并不多,这次电视剧的播放,为我们补上了这一课。
现在,随着上海旧区改造,棚户区已经消失得差不多了,相伴而生的小便池现在几乎绝迹,逐渐从地图上消失了。历经百余年,这种小便池在上海大规模的市政建设中,完成了历史使命,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全市有了近3000座环卫公厕,用厕环境更加文明更加舒服了,不仅提供免费手纸,有热水洗手,厕所门厅处的视频还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前不久,我还看到了为如厕者提供摆放手机的架子,十分人性化。这一切,和当初在光天化日下上小便池相比,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