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7日 星期一
“减负校长”张人利:让学校“轻负担高质量” “布袋院士”赵东元:二十年坚持“课比天大”
第4版:上海新闻 2023-09-10
将公办薄弱校打造成上海基础教育“样板房”

“减负校长”张人利:让学校“轻负担高质量”

张人利在学校和学生们交流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是一所家长们交口称赞的“神仙学校”,但也曾是一所谁都不愿来的公办薄弱校,是校长张人利带着老师们将许多“不可能”的教育改革理念融入细节,使学校成为上海基础教育的“样板房”,以“轻负担高质量”闻名。“我的母亲和兄长都是人民教师,当老师是我从小的理想。我想用自己的生命改变脚下这方土地,照亮孩子们多姿多彩的人生。”从教50余年,做校长25年,张人利深深热爱着教育这方热土。

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

1998年,静教院附校刚从海防中学更名不久,招不到生源,学生成绩也很不理想。“摆在我面前就两条路,要么沿用许多学校的常规模式运行,可以勉强维持;要么另辟蹊径,搞教育教学改革,可能超常发展。”临危受命担任校长的张人利选择了后者。

改革的“第一板斧”动在了课堂教学,张人利创新地提出了后茶馆式教学理念: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这样的理念其实是在著名教育家段力佩先生曾推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茶馆式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学生能学会的,包括学生己经学会的,也包括学生带着教师提供的问题自己学会的。学生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小组讨论式合作学习;可以‘书中学’,也可以‘做中学’。”

“备课的内容不讲,光让学生自己讨论能行吗?”正高级教师、语文教师陈美坦言,改革之初她有点焦虑,也提出过质疑。“张校长没有直接反驳我,而是鼓励我做了一个平行班实验。一个学期后,数据说话了,推行后茶馆式教学的班级明显课堂效果更好。”2005年,静安区教育学院以上海最高分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首批示范性地区教师培训机构”称号,“轻负担高质量”也成为静教院附校的“名片”。

“两个举手”让作业“分层”

“你们想让自己的孩子遇到怎样的老师,你们就先成为这样的老师。”这是张人利最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一直在做的事。年逾七十的他仍保持着年轻时的教育激情,无论严寒酷暑,每天一早,他一有空就早早候在校门口,和学生问好,和家长闲聊;每次毕业典礼,他亲手为每个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每次重大考试,他坚持亲自送考。

“双减”政策出台,对作业有了公示要求,小学生作业量不超过60分钟,初中生作业量不超过90分钟。张人利立刻召集包括五四中学校长沈嵘在内的几位校长,商讨政策细节如何落地。“作业为什么公示?向谁公示、怎么公示才好?7年级学生与9年级学生90分钟的作业量,意义一样吗?”张校长的刨根问底让年轻校长脸红,张人利的徒弟沈嵘说:“他的思考总是能更深一步、更早一些。”

静教院附校推出了“两个举手”:“学生举手”,学习委员对当天全班作业超量举手,甚至可以直接找校长投诉;“家长举手”,家长对当天孩子作业超量举手,可以打电话给班主任拒交作业。作业也有了更多“分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减少有难度的作业,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荣誉作业”。学校不提倡购买教辅材料,坚决不准全班补课,坚决提倡个别辅导,为个别辅导老师设置“爱心津贴”。

最吵的房间做成校长室

2020年,位于海防路300号的静教院附校江宁校区落成。这所拿了设计大奖的校园,最大特点就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室全部朝南,南北通透,而且不沿马路不沿操场,保证学习环境不受打搅。“沿马路沿操场朝向不那么好的房间呢,就留给校长室啊!”参与整个工程设计的张人利乐呵呵地说。一进校门就能坐下来阅读的图书馆,跨学科的“趣谱”实验室,能射击滑雪的交互式体育馆,让讨论分享随时发生的“议空间”,操场跑道甚至有一段与教学楼相连,二楼伸出宽阔的屋檐为户外活动的孩子遮风挡雨。校园的细节,处处透露着张人利从教多年的经验、感悟、理念,一切都是为学生着想。

上海市教委多年的“绿色指标综合评价”等显示,静教院附校学生睡眠时间和参与体育、艺术、科创活动频次都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肥胖率和近视率则低于全市平均值。最让张人利欣慰的是,毕业的学生都对学校有深厚的感情,已经有10余人回校做教师。“他们愿意回到学校教书,说明对这里有深深的认同。”

本报记者 马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