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广告 华严塔  浦南现存唯一古塔 罗玉君旧居在永嘉路上
第16版:新民旅游 2023-10-17

罗玉君旧居在永嘉路上

扫二维码 看视频

罗玉君,著名翻译家,译有司汤达的《红与黑》、雨果的《海上劳工》、莫泊桑的《我们的心》、大仲马的《红屋骑士》等文学著作,笔调从容流畅,遣词精当优美,信、达、雅兼备。

永嘉路555号是罗玉君旧居,这栋三层砖木结构的老建筑建于1932年。

译就《红与黑》

1925年,18岁的罗玉君离开老家四川岳池,考入重庆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一年之后,她考入上海的大夏大学,1928年毕业之后赴法国巴黎大学深造,1933年以优异的成绩荣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1月至1933年10月,她在巴黎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任助教。当时,巴黎大学著名心理学专家乔治·杜马教授向罗玉君推荐了《红与黑》,这也是她与这本书的缘起。

罗玉君在法国留学时就开始翻译法国文学作品,译就《红与黑》前后却历时十多年。在战乱的漂泊中,罗玉君一直把《红与黑》的原文同译稿带在身旁。这个罗玉君口中“患难中养育的孩子”,在1947年夏天具备了雏形,而后她又花费一年时间,进行校对和部分的抄写。“每天写得腰酸,每天写得手软,写得朵朵黑云,从我眼前飞来飞去”,最后才将这个难产的孩子“哺育成人”。

1954年,罗玉君的《红与黑》译本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短短几年累计的印刷数量超过100万册。可以说,中国读者对这部经典著作的认知都是从罗玉君翻译的《红与黑》开始的。在译本中,罗玉君描写的追求进步、民主的于连的形象,可以看成是当时经历过战火硝烟、国家初建、百废待兴的中国读者的一种情感需求。

《红与黑》的译本出版后,罗玉君还翻译出版了乔治·桑的六部作品,包括《魔沼》《弃儿弗朗沙》《小法岱特》《祖母的故事》《说话的橡树》和《安吉堡的磨工》。她还撰文《乔治·桑和她的作品》,推荐乔治·桑的作品,掀起了乔治·桑在中国译介的小高潮。改革开放后,身体状况欠佳的罗玉君又翻译了乔治·桑的《比克多尔堡》和《印典娜》两部译作。据说,她曾有意翻译30部左右乔治·桑的作品,形成《乔治·桑全集》,并打算撰写《乔治·桑传》,这些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学者型翻译家

1933年底,罗玉君决定与从事天文学研究的丈夫李珩从法国回国。此后,她先后任教于多所高校,历任山东大学、成都华西大学、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据说是当年中国国内最年轻的女教授。

1951年,罗玉君随丈夫回到上海,成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专门教授外国文学。重回母校的罗玉君倾注了极大的精力与心血在教书上,引领学生走进外国文学的世界,热心指导他们的写作和翻译。同时,她继续潜心译书、研究文学。1986年上海翻译家协会成立时,罗玉君当选为理事。

上世纪60年代,罗玉君与丈夫李珩居住在永嘉路555号。这栋法式花园洋房建于1932年,占地面积630平方米,三层砖木结构,红瓦坡顶。外墙采用鹅卵石砖面,铺满黑色砾石,局部以清水红砖勾缝面板装饰,红色的四坡转折屋顶,屋檐和墙面上装饰着红砖。南面设有圆弧形的小阳台,半圆锥形水泥底托,阳台上有漆成红色的铸铁栏杆,上面的花纹弯曲成常春藤叶子的形状。半露的木结构,鹅蛋形的窗框,木头的百叶阳台门,门厅铺设彩色马赛克地面,建筑内部至今保存尚好。整幢建筑以简单的红黑两色组合。

文 沈琦华 图 金 晶

周边漫步

唐蕴玉旧居

地址:永嘉路600号

唐蕴玉早年在日本学习油画,1930年留学法国国立巴黎美术学院,1941年返沪便入住永嘉路600号,直到她1980年移居海外。唐蕴玉在上世纪30年代被誉为上海“油画四女杰”之一,其他三人是潘玉良、关紫兰和蔡威廉。

永嘉路600号建于1936年,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建筑主立面带有明显的现代派特征,顶部板墙遮盖住后部的红瓦屋面,后部坡顶极为陡峭,两面开有棚式老虎窗。

霖生医院旧址

地址:岳阳路190号

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20年,英国式住宅建筑,占地面积2267平方米,建筑面积1403平方米。建筑主楼为三层砖混结构,两侧高三层,中间高两层,平面中部凹进。底层门前有简洁塔司干柱支撑的半圆形外廊,中间设置宝瓶式栏杆,两侧开放供进出,下有两级阶梯。花园里绿树丛中有莲花状喷水池。

霖生医院由名医牛惠霖、牛惠生兄弟创办。淞沪抗战期间,宋庆龄、何香凝等曾在此组织战地救护。

林巧稚旧居

地址:衡山路9弄4号

这栋独立式花园住宅建于1923年,三层砖木结构,外墙都是红色的砖面,机平瓦人字坡顶,底层为基座层,顶层设有阁楼。主立面朝向西南,底层设计为基座,安排车库、厨房等服务设施,外墙采用水泥拉毛涂抹工艺,以一道立砖圈梁和一层分割,上部楼层外墙为清水红砖,平券窗楣,素色水泥窗台,上下拉抬式木窗,局部墙面设计为外凸结构。建筑整体外观简洁,内部布局实用,装饰用材精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医学家林巧稚于此居住,现为民居。2015年12月31日,徐汇区文化局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