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岁月如歌 骑马长坪沟 花不等人 也说鲃肺汤 对自己的生意负责 诗词引起的“胸闷”
第14版:夜光杯 2023-10-19

诗词引起的“胸闷”

胡中行

到目前为止,我的心肺还算正常,没有发生过真正胸闷的状况。但是因为遇事不快而引起的那种“胸闷”,却是经历过许多次的。其中因诗词所引起的三次“胸闷”,至今想来,还是“胸闷”不已。这大概也算是一种“后遗症”吧?

第一件事情发生在几年前了,那是在去郑州讲学的高铁上,突然感到一阵“胸闷”,是由一条微信引起的。先前,复旦的一位女生打来电话,邀我出任复旦与同济联合举办的“学生诗词大会”决赛的评委。她介绍说,这次比赛只有两个评委,复旦和同济各出一位,需要当场评点,决出胜负。我知道这种评委不好当,但似乎又不得不当。考虑再四,还是答应了。那位女生很懂事,在推出广告前把介绍我的部分发我看了,全文是这样的:“复旦评委嘉宾:胡中行老师。主攻中晚唐文学及中国传统诗学,对贾岛及贾岛诗派有着深入研究。同时对古典诗词创作有浓厚兴趣,发表了多首作品。曾为央视《诗词大会》作七律一首:百草梯云上擂台,三冬破卷斗诗来。飞燕煮酒英雄醉,清照卷帘沪女魁。细解长征谈意境,常研小雅寄春梅。花香鸟语清风赞,击钵传觞主持才。”

引起“胸闷”的就是那首诗。这样的作品怎么会是我写的呢?我当即打电话给那位女生,问她这首诗的来历。她不出所料地回答,是从某诗词网上找来的。我顿时感到一阵“胸闷”,这样的诗,简直会毁了我一世“英名”的。后来才知道,那是网上另一位“胡中行”所写。人家也是真名实姓,又没侵权什么的。我忽然恨起互联网来了,本来还可以对对笔迹辩白辩白,现在好了,只有哑巴吃黄连的份。由此想到一个问题,古代常有的不少诗人作品中存在的良莠互现、风格迥异的现象,是不是也是遭遇了“胸闷事件”呢?

第二件事情还是发生在网上。那天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篇王姓博主写的博文,题为“拜师”,说自己写了一首诗:“天教疏钝误前身,梦觉邯郸诗道亲。妙手熔裁通大雅,微言解障出迷津。南冠北服清平宴,旧曲新声锦绣春。愿捧书囊立师侧,片笺拾得见真淳。”接下来竟说“胡中行先生十分赞许地为我写了一首步韵诗:雍容信是大唐身,赠答相酬转觉亲。旁骛无心循仄道,多师有益望天津。独行潭底律添韵,数息树边冬复春。若许从吟常侧立,书囊未捧已真淳。”这次的“胸闷”程度要比上次厉害,那位王博主所说的他自己写的那首诗,不是我的学生邓婉莹写给我的吗?下面那首也是我写给邓婉莹的步韵诗。怎么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变成王博主了呢?还说我“十分赞许”!天下竟有这等奇事怪事!看来我也只好一直“胸闷”下去了。

第三件事情也要追溯到好几年前,那次的“胸闷”是最严重的,岂止“胸闷”,简直是“胸痛”了。遥想当年,我应约为召稼楼的秦裕伯纪念馆撰联,秦裕伯是上海城隍。我的对联是这样写的:“生不为臣,三诏辞官归故里;死当卫土,四朝尽职佑申城。”我在下面特地加了说明:“生不为臣,死当卫土,是朱元璋听闻秦裕伯死讯时所说的原话,秦裕伯也因此被封为上海城隍。裕伯生前,朱元璋曾三发诏书迫其为官,终借病推辞而归故里。裕伯为城隍,已历明清民国,至今四朝矣。”后来,听说对联很荣幸地被选中了;再后来,听说已请书法家写好,雕在门前的柱子上了;又后来,收到了稿酬,事情也就结束了。问题在于,我始终没有去过召稼楼。隔了好几年,突然接到一位朋友发来的微信,说他正在召稼楼,又说正在“欣赏”我所撰写的楹联。蒙他热情,发来了照片。我一看而胸大闷,对联中的“死当卫土”写成了“死当卫士”。一字之差,意思大变,使好端端的对联变得一窍不通。再想想署了我的名字的一窍不通的对联己经在著名景点挂了好几年,能不“胸闷”乃至“胸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