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伟坚
母亲这代人很注重知恩图报。对于别人给予的帮助或恩惠牢记在心,一有合适的机会就会予以报答。她弥留之际还不忘叮嘱我们子女:对曾来探视过她的亲戚及邻居,日后一定要携礼物去答谢。只是她也有遗憾,蕴藏于心几十年的一段情却永远无法报答。
母亲10岁那年,上海正处于日伪统治时期,大米根本买不到,配给的是难以下咽的苞谷粉六合粉之类,而且要起早排队,户口米每天出售的数量有限,售完即止。家庭主妇们都是凌晨就拥在米店门口排队,等到米店开门后,众人尖叫着朝前“轧(挤的意思)”,上海话称“轧户口米”。于是弄堂里偷偷有人结伙去郊外找农民买大米回来度日,有头子活络的甚至做起了米贩子,当然风险也极大。但当时外婆为了能给儿子熬上稀粥,就带上年幼的母亲跟着弄堂里的男子一起去郊外背米。
那是一个天黑风高的夜晚。当他们一行人顺利地背着米袋踏上返家之路时,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只能用惨烈来描述了。因为背着违禁的大米只能翻越铁丝网进入市区,众人走到铁丝网跟前时却傻了眼:铁丝网上的孔洞早已被补得严严实实了!正在这时,几部摩托车打着耀眼的灯光疾速驶来,鬼子们将米袋全部收缴,背米的男人全部被五花大绑,押解到铁丝网边上,在声嘶力竭的叫喊声中,枪声响了。外婆和母亲两人恐惧地抱在一起,最后,她们被赶去伙房做杂工。
那些日子,外婆和母亲白天忙于大伙房一应活计,晚上睡在柴草间,外婆还担忧着家中尚在襁褓的儿子,天天焦心如焚。伙房的大师傅是一位本地中年男子,沉默寡言。一天,外婆实在忍不住,就悄悄将自家情况向他说了,话未说完已泪流满面,那人听罢一言不发。到了晚上十点来钟,突然,他将外婆和母亲带到后院,把一扇边门打开,指点她们返家的方向后又递上两个馒头。外婆让母亲向他磕头,他一边急忙拉起,一边催促道:你们快走!外婆哽咽道:日后有机会我一定来报答你!
靠着这位恩人,母女两人逃出了鬼门关。几年以后,外婆凭着依稀记忆带上母亲曾去那里寻找过,无奈不能如愿。好心人虽未找到,但母亲几十年来一直将此事此人挂在嘴边,深深感染了我们。我想母亲一生乐于助人、知恩必报的性格,与少年时遇见的这位北新泾好心人大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