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8日 星期二
广告 世博文化公园摄影大赛启动 长三角酒店发布价格诚信自律公约 “三件套”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社区解纷  和“法庭见”说再见
第5版:要闻 2023-11-01
万家灯火烦心事“宜馨法苑”一站解

社区解纷 和“法庭见”说再见

这几天,家住普陀宜川一村的张女士,收到了一封来自宜川路街道“宜馨法苑”的调解通知书。此前,一家五兄妹因父亲生前留下的房产继承和户口问题产生长达十几年的积怨终于得到了和解。房产之争引发亲情不睦,社区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化解家庭矛盾的呢?

这一案例,是“宜馨法苑”众多纠纷调处化解的一个缩影。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的宜川路街道,常住人口约11.9万人,人口密度是中心城区的2倍,老年人口多、外来人员多、老旧小区多。各类矛盾问题多发且复杂。

街道通过持续开展“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大走访,主动深入居民区,摸清潜在矛盾。社会治理的最好办法,就是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为此,街道创建了方便老百姓反映诉求、化解矛盾纠纷的“一站式”宜馨法苑服务(以下简称“宜馨法苑”),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又一实践样本。

金牌调解员

细致耐心“听诊”

此前,张女士曾尝试一纸诉状告到法院,通过法律途径化解矛盾。法院判决,由兄妹5人共同继承房产,但5户人家不可能同时住进不到30平方米的房屋,公平判决在现实中却缺乏可操作性。终于在又一次激烈的争吵中,张女士报了警,派出所民警对此也很无奈,就建议她到“宜馨法苑”坐一坐,听听调解员怎么说。

“本来我们也不抱什么希望的,但宋老师给我们讲的道理,我们能听懂、听得进去。”张女士说,“宋老师用大白话把政策给我们讲透彻,建议我们将房产挂牌出售,将售房款平分,还帮我们想办法解决了房子卖了之后户口没地方去的问题。”

张女士口中的宋老师,是“宜馨法苑”的“金牌”调解员宋志明。他告诉记者,许多历史原因造成的复杂房产纠纷,常常会出现政策和法律不相连的情况,需要结合派出所、平安办、司法所等多部门的建议,跟当事人解释清楚政策真空产生的原因,同时兼顾情理。对居民来说,挽回亲情比什么都重要。

在宋志明看来,基层调解不仅要善于观察、细致耐心,更要有化解矛盾纠纷的技巧。“居民情绪激动时,自己必须先稳住。用当事人听得懂的话为他们厘清得失,推己及人,促进纠纷化解。”经过先后6次调解,兄妹五人终于心平气和坐下来,签订了调解同意书。

“三级诊疗”

精准对接诉求

针对矛盾的轻重缓急不同等级,“宜馨法苑”通过建立“普通门诊”“专家门诊”“特需门诊”的“三级诊疗”模式,精准对接老百姓诉求。有人民调解员、律师等日常“坐诊”,当居民带着纠纷来到“宜馨法苑”,进一扇门就能即知即办,有效提升了矛盾化解的效率。

面对更复杂的矛盾,依靠“专家门诊”每周两次,职能部门按预约开展联合接待,提供专业对口服务。尤其在主题教育期间,街道班子成员和职能部门每周“坐诊”办公,直接与居民群众面对面,倾听需求,重点难点问题联合推进。近期,困扰居民多年的宜川公园噪声扰民问题,经过多部门联合执法也得到了长效解决。

此外,“宜馨法苑”还专设“特需门诊”,专攻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安排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各类资源力量下沉集中会诊。自2022年运行以来,“宜馨法苑”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869起,成功调解率达99.84%。

“群众的事在家门口就能解决”,这样的品牌效应正逐渐形成。前端化解机制也进一步延伸到居民区,通过与“宜馨法苑”互动,实现“小事不出楼道,难事不出小区”。

在主题教育期间,结合特大社区邻里矛盾多发的实际,中远两湾城试点打造全市首个“居委法苑”,法官下沉社区参与前置调解,联合“宜馨法苑”调解员、社区“第二梯队”成员,建立“阶梯式”解纷机制,成功为社区居民化解了雨棚搭建、商户消费卡等纠纷,使邻里矛盾从“法庭见”转为了“社区见”。

“三降一升”

遇事就地解决

在“宜馨法苑”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普陀区更进一步,在全区范围发布《关于建立街镇“靠谱解纷中心”的实施方案》,10个街镇整合信访、综治和司法等领域资源,先后成立“靠谱解纷中心”,真正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纠纷化解阵地。

万里街道是上海最年轻的街道之一,辖区居民以新上海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居多。街道在“靠谱解纷中心”的实践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矛盾产生于人群、文化之间的隔阂。在“靠谱解纷”的基础上,万里街道创新“解忧+解纷”结合的工作方法,把心理学引入矛盾化解工作,并在全区率先试点“心防工程”。尤其对情绪过激的当事人,采取适当的心理疏导及安抚,依法维护双方合法权益。

在“心防工程”加持下,万里街道连续实现了社区矛盾发生总数、重复信访率、个人极端事件数量、矛盾一次性化解率的“三降一升”。和谐是幸福生活的保障,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是增强人民幸福感的有力举措。自2022年普陀区在全区10个街镇建立解纷中心以来,共受理矛盾纠纷2.1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9.1%。

遇事找到说法、遇事仅跑一地、遇事就地解决的理念深入人心。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普陀样本,走出了一条基层善治、凝聚民心的新路径。

本报记者 解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